基于思政教育下农村初中学生追星问题策略研究
魏俊峰
甘肃省华亭市皇甫学校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农村初中学生追星现象已成为普遍的教育议题。因价值引导体系不完善,部分学生出现盲目模仿、认知偏差、学业受影响等问题。本文以思政教育为核心视角,结合农村初中教育场景与学生成长特点,剖析追星问题背后“价值判断模糊、家庭引导薄弱、学校教育脱节”的深层原因。研究构建“思政引领—家校协同—实践转化”三维策略体系:通过思政课堂创新重塑偶像认知,以家校联动凝聚引导合力,用校园实践活动转化追星热情。旨在为农村初中依托思政教育规范追星行为、培育正确价值观提供可落地的实践路径,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农村教育场景中有效落实。
关键词:思政教育;农村初中;学生追星;价值引领;教育策略
一、农村初中学生追星问题的核心表现与成因
(一)核心表现:从认知到行为的偏差显现
农村初中学生的追星行为,正呈现出认知与实践层面的双重偏差。认知上,部分学生将“流量”“颜值”等同于“优秀”,对偶像的关注局限于外在形象与娱乐动态,忽视其专业能力、道德品质及社会贡献,甚至对偶像的负面行为持“包容”态度,缺乏基本的价值辨别力。行为上,盲目模仿现象突出,有的学生刻意模仿明星的穿搭、言行,违背校园行为规范;有的将大量时间用于关注偶像动态,挤占学习、生活时间;还有的因追星与家长产生对立,家庭关系紧张,这些行为背后,本质是价值观尚未成熟阶段的认知迷失。
(二)成因剖析:三重维度的引导缺失
1、价值判断维度:缺乏正向参照与辨析能力
农村初中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心智尚未成熟,易受短视频、娱乐平台的算法推送影响。这些平台过度渲染娱乐明星的“光鲜面”,弱化对社会榜样的宣传,导致学生接触的“偶像样本”单一,难以建立多元、正向的价值判断标准,进而将娱乐明星的“流量属性”误当作“价值核心”。
2、家庭引导维度:教育意识与方法双重不足
农村家庭的追星引导普遍存在短板:一方面,部分家长因外出务工或忙于生计,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关注不足,未及时察觉追星行为中的偏差;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将追星视为“不务正业”,要么采取强硬禁止的方式,引发学生逆反心理;要么缺乏科学引导方法,无法与孩子就“偶像”话题理性沟通,导致家庭在追星引导中基本缺位。
二、思政教育融入农村初中追星引导的逻辑基础
(一)价值引领的内在契合
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敬业奉献品质等,恰好能为学生提供辨别偶像价值的“标尺”。通过思政教育,能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偶像”不仅是拥有外在光环的人,更是那些对社会有贡献、对他人有启发、能传递正向能量的人,这与理性追星引导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可从根本上纠正学生对“偶像”的认知偏差。
(二)农村教育资源的适配性
农村初中虽缺乏城市优质娱乐文化资源,但拥有丰富的本土思政资源。比如乡村振兴中扎根基层的科技特派员、守护家乡的老党员、返乡创业的青年榜样等,这些“身边偶像”的事迹真实可感,更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此外,农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革命旧址、本地烈士故事)也能为追星引导提供生动素材,让学生在了解本土英雄事迹的过程中,理解“偶像”的真正内涵。
(三)学生成长的需求适配
农村初中学生正处于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阶段,对“榜样”有天然的向往与模仿心理。思政教育可借助这一心理特点,将“追星引导”转化为“榜样教育”,通过塑造学生认可的“正能量偶像形象”,满足其对“榜样”的心理需求,同时引导其将对娱乐明星的关注,迁移到对自身成长有积极意义的“榜样”身上,实现从“盲目追星”到“以榜样为动力”的转变。
三、基于思政教育的农村初中追星问题解决策略
(一)创新思政课堂:以价值辨析重塑偶像认知
1、专题化教学聚焦现实议题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理性追星”专题,结合具体案例开展讨论:通过分析娱乐明星的职业精神与负面行为,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看待偶像”;结合时代楷模、科学家的事迹,让学生思考“偶像应具备哪些品质”;设计“我的偶像清单”活动,让学生从“品德、能力、社会贡献”三个维度,重新梳理自己的偶像认知,逐步建立多元、正向的价值判断标准。
2、学科融合渗透榜样精神
打破学科界限,将“榜样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语文课堂讲解《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聚焦科学家、学者的爱国情怀与敬业精神;历史课堂分析“改革开放中的创业者”时,强调“奋斗者”的担当与坚持;生物、化学课堂介绍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历程,让学生感受“专业精神”的魅力。通过学科融合,让“正能量偶像”的形象渗透到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偶像认知。
(二)深化家校协同:以合力共育纠正盲目倾向
1、赋能家长提升引导能力
学校每学期开展“家长思政课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引导理念:强调“沟通优于禁止”,教家长学会倾听孩子的追星想法,理解其对偶像的情感需求;提供具体引导方法,如“和孩子一起分析偶像的优点与不足”“引导孩子学习偶像的努力精神,而非模仿外在”;发放《家庭追星引导手册》,明确不同阶段学生的追星特点与对应策略,帮助家长掌握实操方法。
2、联动开展亲子实践活动
组织“亲子榜样寻访”活动,让家长带领孩子走访村里的老党员、致富带头人、优秀教师等,记录“身边偶像的故事”,让孩子在与“身边榜样”的接触中,理解“偶像”的真实意义;开展“家庭成长计划”,鼓励孩子以自己认可的“正能量偶像”为目标,制定学习、生活小计划(如“像科学家一样坚持探索”“像志愿者一样乐于助人”),家长定期陪伴孩子复盘计划完成情况,将追星热情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
农村初中学生的追星问题,并非单纯的“行为问题”,而是价值观形成阶段的“认知问题”。以思政教育为抓手引导学生理性追星,核心在于“疏”而非“堵”——通过思政课堂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偶像认知;通过家校协同的合力引导,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追星示范;通过校园实践的活动转化,让学生将追星热情转化为成长动力。这一过程,不仅是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实践,更是农村初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体现,能为学生未来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
备注:本论文为华亭市2024年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思政教育下农村初中学生追星问题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HT[2024]LXH0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