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张莺莺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 215228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作为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强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动手制作与情境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因此,研究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以生活化的情境为依托,以具体学习项目为指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动手制作与情境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项目式学习强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索、求知,寻找问题答案与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将结论告知他们。这种方式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机械接受变为自主探索。它主张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提供一些关键素材创造一个环境,学生组成团队,通过在此环境里解决一个开放式问题来学习,注重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和学生的自主性。
二、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实施价值
(一)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相较于以往满堂灌的教法,项目式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也更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它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实现“做中学”,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自然高涨。例如,在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项目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感到枯燥乏味。
(二)发展跨学科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涉及文化、数学、科学、历史、美术等多学科、多领域内的跨学科知识。实施项目式学习后,学生将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发展一种基于跨学科知识学习的跨学科实践能力。比如在一个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项目中,学生可能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场地规划,运用美术知识进行设计,运用历史知识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等,从而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
(三)培养较强的科学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很多内容都与神奇的科学知识有关。教师实施项目化学习,明确项目学习主题、目标后,可指引学生在对具体项目的实际操作、体验中感悟神奇的科学现象,揭秘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项目主题和任务要求,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在对比分析、归纳推理、批判反思中一步步探寻解决之法,完成任务。即使遇到困难、遭遇挫折,学生们也能在与同伴的沟通和协作中克服,最终形成求真求实、理性开放、协作互助、知行合一、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等科学精神。
三、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观念转变困难
部分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项目式学习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接受度较低,难以从观念上真正理解和认同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和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倾向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设计难度较大
设计合适的项目是项目式学习成功实施的关键。然而,要设计出既符合学生兴趣、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又能紧密结合课程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的项目并非易事。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项目的规划和设计,而且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三)教学资源不足
项目式学习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包括教材、教具、网络资源等。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项目式学习的需求。例如,一些涉及科学实验的项目,可能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材料。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针对项目式学习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可能会影响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培训
1. 理念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项目式学习理论知识的工作坊,邀请教育专家进行系统授课,内容涵盖项目式学习的概念、起源、发展以及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成功案例。通过理论学习,让教师深入理解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和价值,认识到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关于项目式学习与传统教学理念对比的研讨活动。引导教师分析两种教学理念的差异,鼓励教师反思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项目式学习如何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研讨,促使教师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观念转变。
2. 实践培训
组织教师到开展项目式学习成效显著的学校进行观摩学习。让教师亲身感受项目式学习在课堂中的实施过程,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状态以及教师的引导方式。观摩结束后,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分享,讨论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在学校内部选取部分班级和学科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试点。让参与培训的教师亲自参与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在实践过程中,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教师遇到的问题。通过实践,让教师积累项目式学习的实际操作经验,增强对项目式学习的信心。
3. 资源支持
学校建立项目式学习资源库,收集整理与项目式学习相关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素材、评价工具等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从资源库中获取所需的资源,为开展项目式学习提供便利。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辅助项目式学习的方法。例如,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项目管理、学生作品展示和交流,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等。
4. 激励机制
学校设立项目式学习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对在项目式学习教学中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奖励可以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如奖金、荣誉证书、晋升机会等。通过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项目式学习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教师参与项目式学习培训和教学实践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考核内容包括教师的培训参与度、项目设计能力、教学实施效果、学生反馈等方面。通过绩效考核,促使教师持续关注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例如,以“综合与实践”课程为例,教师可应用项目式学习开展“小小超市”项目。教师在教学前,要转变观念,不再单纯传授知识,而是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项目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小小超市”项目,思考超市运营涉及的数学知识,如商品定价、成本核算、利润计算、货币换算等。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超市的不同区域,如食品区、日用品区等。实践过程:各小组学生需要完成商品采购、定价、陈列、销售等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商品的总价、找零、统计销售额等。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总结评价:项目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项目实施情况,分享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项目
1,贴合学生实际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项目主题,能极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比如若学生对动植物感兴趣,可设计“校园植物大探秘”项目,让他们观察、记录校园内的植物种类、生长周期等。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主题,便于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像“家庭水电费节约计划”项目,让学生统计家庭水电费使用情况,分析并制定节约方案。
2. 跨学科融合
设计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家乡文化宣传册制作”项目,既需要语文的文字表达能力、美术的设计排版能力,也需要历史和地理知识来介绍家乡的历史变迁和地理风貌。跨学科项目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如在“环保小卫士”项目中,学生要运用科学知识分析环境污染原因,用数学知识统计数据,用社会科学知识宣传环保理念。
3. 设定合理任务
项目任务的难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来确定,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到”。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设计“垃圾分类小能手”项目,任务相对简单;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开展“社区环境调查与改善方案设计”项目。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分层任务,满足多样化需求。以“小小建筑师”项目为例,基础任务是搭建简单的建筑模型,提高任务是设计并搭建具有特定功能的建筑模型。
4. 明确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形式可以是报告、作品、演示等,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如“科技小发明”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实物展示、PPT 讲解等方式介绍自己的发明。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在项目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给予反馈。
例如,“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主题
任务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制定测量方案,并分配任务。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测量结果和过程,交流不同的测量方法和体会。
(三)整合教学资源
1. 教材内容优化
增删处理,教师要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增删。删除陈旧、不实用的部分,增加与时代发展、当地实际相关的内容。例如,在环保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如果教材中关于垃圾分类的内容比较落后,教师可以补充最新的垃圾分类标准和当地的垃圾处理方式等内容。深度挖掘,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潜在资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运用知识。比如在语文教材中,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除了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景观形成的原因,从美术角度欣赏景观的色彩和构图等。
2. 吸纳校本课程资源
特色课程融合,将学校的校本课程融入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中。如学校有书法、绘画等艺术校本课程,在“家乡文化宣传”项目中,可以让学生运用书法和绘画技能创作宣传作品。校本资源拓展,利用学校的历史文化、师资优势等校本资源拓展项目内容。例如学校有科技发明方面的传统和优秀教师,可设计“科技小发明”项目,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发明创造。
3. 引入社会实践资源
组织学生到工厂、农场、博物馆等社会实践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比如在“农业生产体验”项目中,带领学生到农场参观农作物种植过程,了解农业生产技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或进行指导。在“交通安全宣传”项目中,邀请交警来校讲解交通法规和安全知识,为学生的项目实施提供专业支持。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以“古诗词中的历史文化探秘”为项目。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课本知识,探究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诗人的生平经历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完成一份关于古诗词历史文化解读的报告,并在班级进行展示分享。又如,在科学课学习“电路”知识时,设计“家庭电路优化”项目。数学方面,学生需要测量家庭电器的功率、计算用电量;科学方面,了解电路原理、电器安全知识等。学生通过合作制定家庭电路优化方案,如合理安排电器使用时间、更换节能电器等,以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
(四)完善评价体系
1. 多元化评价主体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可以从项目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表现和收获;学生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2.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同时,结合终结性评价,对学生最终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采用观察记录、学习日志、小组报告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项目展示、成果汇报等形式进行。
3.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指标应具体、可操作,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
结论: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虽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转变教师观念、精心设计项目、整合教学资源和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桂珍 . 项目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 [J]. 小学教学参考 ,2023,(24):17-19.
[2] 吴锦梅 .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J]. 新教育 ,2021,(29):88-89.
[3] 洪佳 .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 [J]. 学园 ,2021,14(08):62-63.
[4] 孙冬梅 . 项目式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J]. 世纪之星—小学版 ,2022(19):0193-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