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活动促进幼儿集体归属感的实践探究
叶露琦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机关幼儿园 323700
幼儿集体归属感的培养是社会化发展的核心议题,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当前幼儿园社会活动存在形式化倾向,难以激发深层次情感联结。本文聚焦中班社会活动《友谊桥》,解析“情境创设——行为引导——情感深化” 三维路径对幼儿集体归属感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幼儿集体归属感发展的必要性
(一)集体归属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性需求
归属感表现为对班级的认同、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及维护集体和谐的主动性。归属感缺失的幼儿易出现社交退缩、情绪焦虑,同伴关系质量较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中班幼儿需 “适应集体生活,形成归属感”,凸显其基础性地位。
(二)集体归属感对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功能
获得集体认同与接纳的幼儿,安全感更强,能更有效应对社交冲突,倾向于采用寻求同伴支持等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同时,归属感通过强化集体身份认同,降低孤独感与焦虑,促进社会情感能力协调发展,是预防心理行为问题的关键路径。
(三)学前教育实践中集体归属感培养的迫切性
当前幼儿园社会活动普遍“重形式轻体验”,忽视幼儿情感体验。随着《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将“社会情感能力”列为重点观测项,改革形式化模式、构建以情感浸润为内核的教育生态愈发迫切,需通过情境化、互动化设计,引导幼儿在体验中完成从个体依恋到集体认同的转化。
二、社会活动对幼儿集体归属感发展的意义
(一)帮助幼儿建立社会关系的初始场域
幼儿园社会活动通过合作游戏、分享讨论等情境,为幼儿提供结构化社交平台。在合作中,幼儿需分工协作,促使其从自我中心思维向社会角色认知转变,理解自身在集体中的角色。尽管中班幼儿具备初步社交能力,但仍需教师通过活动引导,帮助其在轻松氛围中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奠定终身社会化基础。
(二)促进幼儿从个体依恋到集体认同的升华
幼儿情感发展是渐进过程,而社会活动为其将个体依恋扩展到集体认同提供契机。中班幼儿对班级已有一定归属感,但对集体荣誉感理解较浅。社会活动通过营造情感共鸣氛围与集体体验,引导幼儿将对家庭的依恋延伸至班级。
(三)引导幼儿从被动服从到主动维护的归属进阶
社会活动可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其内化规则,推动从被动服从到主动维护集体利益的转变。由于认知与自控能力限制,幼儿面对规则冲突时需成人引导,使其在实践中理解规则对维护集体秩序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主动维护集体利益的意识。
三、社会活动促进幼儿集体归属感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归属需求
创设情景可将抽象归属感转化为幼儿可感知的具体情境。《友谊桥》活动中,教师以故事导入:先出示桥的图片,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桥的连接功能;再展示友谊桥图片,讲述熊和巨人在桥上成为朋友的故事,赋予 “桥”“友谊” 象征意义,帮助幼儿理解概念。
教师还展示人与动物、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图片,拓展幼儿对“桥”的理解,引导其发现生活中“友谊桥”。

(二)行为引导,强化集体参与
《友谊桥》中,动手操作与记录环节为幼儿提供实践友好行为的机会:分组讨论“如何交朋友、建友谊桥”并记录,小组代表分享,培养合作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情景表演中,幼儿自选矛盾图片模拟解决过程,学会协商、轮流等方法,增强情感表达与理解能力。

(三)情感深化,巩固归属认同
《友谊桥》“融入集体,扩建友谊桥” 环节,教师出示班级活动照片,引导幼儿回忆运动会团结友爱、游戏中愉快玩耍的经历,通过情感回溯体验集体成就带来的愉悦与自豪,增强归属感;鼓励幼儿分享与朋友相处的快乐经历,使其感受同伴关爱,认识到自身在集体中的重要性。活动延伸中,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 “友谊桥”,巩固归属认同。

四、教育启示与反思
(一)从“活动主导”转向“情感浸润”
《友谊桥》实践表明,唯有以情感浸润为核心,才能让幼儿与集体建立深层联结。教师需将归属感培育融入活动细节,通过即时情感反馈、情境化对话,帮助幼儿识别积极情感体验,将抽象集体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记忆。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归属网络
幼儿集体归属感的形成是认知理解、行为参与、情感认同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上需借助具象化隐喻将“集体”转化为可感知符号;行为上设计进阶性实践任务,让幼儿在解决问题中获得集体参与经验;情感上创设安全接纳的氛围,让幼儿在“被看见、被接纳、被需要”中生发出对集体的依恋。
(三)探索归属感的可持续性
集体归属感培养需构建“活动——生活——家园”一体化长效生态体系。幼儿园通过展示合作作品、记录冲突解决过程,让环境成为集体记忆载体;家庭通过寻找社区友好行为等延伸情感教育;说生活中建立动态追踪体系,持续记录幼儿情感表达,确保归属感从“单次活动冲动”转化为“长期稳定认同”,让幼儿在集体中找到“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社会领域与课程渗透 [J]. 虞永平 . 幼儿教育 ,2005(21)
[2] 于冬青 , 韩蕊 . 儿童期归属感发展的特点及适宜性教育 [J]. 东北师大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2014,(02):162-165.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4.0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