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体能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刘盛林

江苏省盐城市日月路小学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这句口号早就已经成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共识。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里面的要求,大课间需承担起每天校内 1 小时运动的重要部分。但是现在部分学校的大课间陷入“形式化”困境:有的学校为了管理起来更方便,常年重复单调的广播操;有的学校虽然安排跑步,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体能差异,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而且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反馈机制,活动效果全凭感觉。因此,如何让大课间从“完成任务”变成“有效锻炼”,已经慢慢成为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一、优化活动内容设计,让学生爱上运动

设计大课间活动一定要紧紧扣住“趣味性、分层性、文化性”这三大原则。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来了“做中学”这个理论,这对大课间的设计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以前传统的体育项目变得游戏化,就比如把跳绳改编为跳绳闯关赛,用积分制把学生的竞争意识给激发出来。二是结合地域文化,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运动,就比如北方可以给学生带来冰壶体验、南方可以引入竹竿舞。三是按年龄分层设计,低年级学生侧重平衡感与协调性的训练,就比如拍球接力。高年级则要多增加一些团队协作项目,就比如篮球小比赛。兴趣是每一个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让体育运动变得更加有意思,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到大课间活动当中去。

例如:学校在春季学期可开展以“校园运动嘉年华”为主题的活动。给低年级的学生们设置趣味障碍赛,学生们可以戴着动物头饰,模仿小兔子跳圈、小猴子钻拱门,最后用沙包击倒象征着怪兽的靶子;给中年级的学生们组织运动诗词大会,让学生边踢毽子边背诵自己所学过的古诗,完成任务之后学生可以找老师兑换贴纸奖励;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学校可以让他们挑战定向越野加科学实验,在寻找打卡点的过程当中,用温度计、湿度计把不同场地的环境数据给记录下来。这种将体能、文化、科学融合的设计,让学生们在玩的时候也能增强自己的各项体育技能。

二、创新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动力

一定要打破“整齐划一”的传统思维,推行“自主选择 + 动态管理”的组织模式。让学生觉得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学校可以尝试着构建出“三级活动体系”:基础层为全员参与的热身操,比如又简单又有韵律感的手势舞;中间层是分区域自选项目,如跳绳、武术、飞盘等;拓展层则是多设置一些挑战任务,如连续跳绳 100 个、完成八段锦全套动作。同时再引入运动积分制,学生参与活动的时候也可以累积积分,兑换免作业券、小勋章等奖励,让学生们可以有一个持续参与的动力。

例如:学校可以把每周五定为“阳光运动日”,在周五这天提前把操场划分为活力运动区、趣味游戏区、文化体验区这三大板块。活力运动区由体育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基本的篮球技巧训练。趣味游戏区可以开展两人三足接力。文化体验区则有非遗传承人指导抖空竹、滚铁环等各种各样有意思的项目。学生可以拿着小本子,每参与一个项目就找老师盖章获得积分。此外,学校可以让每周表现最好的学生担任小老师,协助教师指导别的学生的动作。这种模式既尊重了学生之间不同的兴趣差异,又通过角色转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延伸大课间活动

构建“三维度 + 全过程”的评价机制,评价应兼顾自我反思与同伴互助。具体说就是要从体能发展、参与态度、团队协作这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体能发展通过定期测试50 米跑、坐位体前屈等数据做一个量化;参与态度则是由学生自己对自己进行自评,还有和同学之间进行互评,再结合教师的观察进行三方打分。团队协作则是通过小组项目完成质量上评估。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用班级运动打卡小程序记录每日活动数据,生成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成长曲线图,让每一个学生的进步都可以被看见。

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发放“运动成长存折”,学生每天把自己参与的活动项目、时长及感受都记录下来。教师在每月都举办一个运动分享活动,学生可以用视频、照片展示自己的进步。同学之间可以用“点赞贴纸”互相鼓励,教师则可以结合小程序的后台数据,对学生做出更全面的评价。然后在期末汇总出体能测试数据与日常表现,给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专门的奖状,并根据班级整体的薄弱项调整下学期活动计划。

总之,提升小学体能大课间的有效性,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场“以生为本”的教育实践。当活动设计既符合孩子的运动天性,又能兼顾上科学的指导;当组织形式既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又营造出来了一个很好的集体氛围;当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又重视学生运动过程中的成长,大课间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释放活力、强身健体的一个“黄金时段”,让学生们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

参考文献:

[1] 吴艳 . 创新大课间活动 提升小学生体能 [J]. 青少年体育 ,2020(09):66-6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