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褚润民
牙克石市免渡河中小学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022150
引言: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对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并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层次上的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取得长足进步,逐步增强气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初中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不少学生在进入初中后逐渐对阅读失去热情,容易出现被动接受、敷衍了事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高度重视情境创设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情境,唤起其对阅读内容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其“想读”的动机,而非一开始就强调“读懂”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借助语言导入、问题引导、课前准备等方式帮助学生进入故事背景或人物情感,逐步建立起与文本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教授《邓稼先》一文时,可以围绕文章所体现的家国情怀与人物精神,创设具有时代背景和情感深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简要介绍邓稼先所处的历史环境,引出国家所面临的科技挑战,使学生初步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动因。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当时国家在原子弹研发方面的艰难处境,唤起关注学生对国家命运与科学使命的,从而激发其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邓稼先的牺牲精神,通过情境的铺设还原真实的人物情境,指引学生感受人物身上的信念与担当,并注重营造积极的阅读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文本分析和情感体验,在理解人物精神的过程中提升阅读的深度。
二、分层指导,锻炼阅读能力
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较为明显,不同学生在理解文本、分析语言、把握结构等方面所处的水平层次不通。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不仅要在内容上引导,更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科学划分阅读目标与任务,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合适的基础上获得进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将阅读任务分为基础层次、理解层次和提升层次。在基础层次,教师主要关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识别与语言的基本理解,在理解层次强调其对文本结构、写作思路与语言表达的分析能力,而提升层次则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思想、判断意图、形成观点。在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侧重地设计问题和任务,帮助学生在各自原有水平上不断提升阅读理解与思维分析能力,凭借这种有梯度、有节奏的教学安排,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把握阅读要点,在逐步深入中积累方法、增强信心,整体阅读能力能得到有效锻炼。
教师在教授《孙权劝学》一文时,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进行有层次的指导,提升整体阅读效果。面对基础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其准确识别人物、事件和语言的基本内容,帮助其掌握文中重要信息,理解古文中的词语含义与句式结构,建立起对文意的初步把握。对于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进一步分析人物对话的逻辑关系,理清论证思路,理解人物之间的态度变化,从结构和表达方式中体会语言运用的特点。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深入理解文章所体现的劝学中心思想,思考人物语言背后的心理和策略,把握文章中所蕴含的思维方法和劝导技巧。教师通过分层指导,让学生在理解文章语言和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学会从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表达逻辑、归纳中心思想,从而实现阅读能力的系统训练与持续发展。
三、教授阅读方法,助力习惯养成
初中阶段是学生阅读方式逐步转变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虽具备一定的识记能力,但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导致阅读过程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长期如此,学生不仅阅读效率会受到影响,也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教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只有方法清晰,才能使其形成稳定、持久的阅读行为。教师应明确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包括阅读前的预习准备、阅读中的思路梳理以及阅读后的总结归纳,在教学设计上要围绕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掌握提取信息、划分层次、理清结构等基本方法,使其在实际阅读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策略开展思维活动。
教师在教授《木兰诗》时,应以古诗文阅读的特点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可结合文体特征,指导学生理清叙事线索,理解人物形象与事件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训练其在阅读中把握关键词句,提升整体理解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整体阅读与细读相结合的策略,帮助学生明确从句意到篇章的过渡方式。学生通过不断练习和反复训练,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阅读思路,将所学方法逐步内化为日常阅读习惯,增强分析能力和思维条理性。这种方法的渗透,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平,也为其今后的自主学习和持续阅读打下良好基础。
结束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渐进性的工作,需要教师从激发兴趣、因材施教到方法指导等方面综合推进。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阅读动机,在分层指导的教学安排中根据自身基础稳步提升阅读能力,在方法指导的训练过程中逐步掌握清晰的阅读步骤,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有效的阅读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素姜 .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分享式阅读教学探究 [J]. 名师在线 ( 中英文 ),2025,11(21):70-72.
[2] 陈利超 .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文本阅读能力的策略 [J]. 读写算 ,2025,(15):58-60.
[3] 王建有 . 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 [J]. 格言 ( 校园版 ),2024,(36):50-52.
[4] 吉永胜 .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群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J]. 新智慧 ,2024,(18):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