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 视觉识别的广播电视直播画面实时瑕疵检测技术研究
曹昕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传播载体,直播节目(如新闻播报、体育赛事、晚会盛典)具有 “不可回溯、即时传播” 的特性,画面瑕疵(如信号中断导致的黑场、设备干扰产生的噪点、镜头故障引发的静帧)会直接破坏观众观看体验,甚至引发舆情风险,某省级卫视曾因直播晚会时突发画面色彩失真,短时间内相关投诉量剧增,损害媒体品牌形象。传统直播画面检测主要依赖 “人工巡检 + 硬件阈值判断”,人工巡检需专人实时盯屏,易因疲劳导致漏检;硬件阈值判断(如检测亮度低于某数值判定为黑场)仅能识别简单瑕疵,对色彩偏移、局部噪点等复杂瑕疵检测精度不足,且难以适应直播场景中场景切换、光线变化等动态情况。随着 AI 视觉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实时检测方案凭借 “高准确率、强适应性、低延迟” 的优势,成为解决广播电视直播画面瑕疵检测难题的关键路径。
一、广播电视直播画面常见瑕疵类型与传统检测痛点
(一)常见瑕疵类型及特征
结合广播电视直播场景,画面瑕疵可分为四类且各有典型特征:信号类瑕疵包括黑场(画面全黑,亮度值接近 0)、白场(画面全白,亮度值饱和)、信号中断导致的画面卡顿,多由传输链路故障、设备断电引发;噪声类瑕疵如雪花噪点(画面分布不规则亮点)、网纹噪点(周期性条纹干扰),多源于信号干扰、硬件老化;色彩类瑕疵涵盖色彩失真(画面偏红、偏蓝)、色阶断裂(色彩过渡不连续),多由镜头参数异常、色彩编码错误导致;内容类瑕疵包括静帧(画面长时间不变,帧率降至 0)、画面拉伸 / 压缩(比例失真),多因播放设备故障、素材适配错误引发。
(二)传统检测技术的核心痛点
传统检测方式难以满足直播场景需求,主要存在三方面痛点:实时性不足,人工巡检存在 0.5-1 秒的反应延迟,而直播画面瑕疵需在100ms 内识别并触发预警,否则已完成传播;准确率低,硬件阈值判断对复杂瑕疵(如局部轻微噪点、渐变色彩失真)识别率不足 60% ,易出现 “误判”(如将暗场景误判为黑场)或 “漏判”(如忽略边缘区域噪点);适应性差,传统算法依赖固定参数,当直播场景切换(如从室内新闻演播室切换到室外体育赛场)、光线变化(如白天转黑夜)时,需人工重新调整阈值,无法自动适配动态场景[1]。
二、基于 AI 视觉识别的实时瑕疵检测技术框架与实现
(一)技术框架设计
针对直播画面检测需求,构建 “端到端” 的 AI 视觉识别技术框架,涵盖四个核心环节以确保 “实时性” 与 “准确率” 双达标:数据预处理环节对直播画面流(通常为 1080P/2K 分辨率,50/60fps 帧率)进行轻量化处理,采用 “帧采样 + 分辨率压缩” 策略,每 2 帧采样 1 帧以降低数据量,将分辨率压缩至 720P 以减少模型计算量,同时通过灰度归一化、对比度增强消除光线变化对瑕疵识别的干扰;特征提取环节采用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如 MobileNetV3)作为特征提取 backbone,该模型通过 “深度可分离卷积” 减少参数数量(仅为传统 CNN 的 1/8),在保证特征提取精度的同时提升计算速度,适配直播实时性需求;瑕疵分类环节构建 “多标签分类 + 目标检测” 融合模型,对信号类、噪声类瑕疵(全局特征明显)采用多标签分类模型(输出 “黑场 / 白场 / 噪点” 等标签),对内容类瑕疵(局部特征明显,如局部静帧、边缘拉伸)采用 YOLOv8-nano 目标检测模型(定位瑕疵区域并分类),实现 “全局 + 局部” 全覆盖检测;实时预警环节设置 “双阈值触发” 机制,当某类瑕疵连续 2 帧检测置信度 ⩾95% 时,判定为 “确认瑕疵”,立即向直播控制中心发送预警信号(如声光报警、系统弹窗),同时记录瑕疵发生时间、类型、帧画面,为后续故障排查提供依据。
(二)关键技术实现要点
模型训练优化方面,为提升检测精度,构建专属 “广播电视直播画面瑕疵数据集”,包含 10 万 + 标注样本(涵盖四类瑕疵,每种瑕疵 2.5万 + 样本,标注瑕疵类型、位置、严重程度),采用 “迁移学习” 策略,基于 ImageNet 预训练的 MobileNetV3 与 YOLOv8-nano 模型在专属数据集上进行微调,缩短训练周期(从 20 天降至 5 天),同时通过 “数据增强”(如添加随机噪点、调整色彩偏差、模拟场景切换)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实时性优化通过 “硬件加速 + 算法优化” 双路径降低延迟,硬件端采用 GPU(如 NVIDIA Jetson AGX Xavier)或 FPGA 芯片实现模型并行计算,将单帧处理时间压缩至 30ms 以内,算法端对 YOLOv8-nano 模型进行“剪枝”,移除冗余卷积层(参数减少 30% ),同时采用 “TensorRT” 量化模型(将 32 位浮点数转为 16 位整数),进一步提升计算速度,确保整体检测延迟 ⩽50ms (满足直播画面 “即时发现、即时处理” 需求);动态适配机制引入 “场景自适应学习” 模块,实时分析直播画面的场景特征(如室内 / 室外、静态 / 动态、强光 / 弱光),自动调整模型参数(如对室外场景提升噪点检测灵敏度,对暗场景降低黑场判定阈值),无需人工干预,实现动态场景下的稳定检测[2]。
三、技术性能验证与应用价值
(一)性能验证实验
在某省级电视台直播系统中进行实测,选取 3 类典型直播节目(新闻播报、足球赛事、跨年晚会),模拟 4 类常见瑕疵验证技术性能:准确率方面,四类瑕疵平均识别率达 98.2% ,其中黑场、白场识别率 100% ,轻微噪点(信噪比 ⩾30dB )识别率 96.5% ,色彩失真(偏差⩾15% )识别率 97.8% ,无 “误判”“漏判” 情况;实时性方面,在1080P/50fps 直播流中,单帧检测平均耗时 32ms ,整体延迟 45ms ,远低于 100ms 的直播预警阈值;适应性方面,场景切换(如新闻演播室→足球赛场)、光线变化(如足球赛白天 $$ 黄昏)时,模型自动适配,检测准确率波动 ⩽2% ,无需人工调整参数 [3]。
(二)应用价值
该技术为广播电视直播画面质量保障提供三大核心价值:一是提升传播公信力,将直播画面瑕疵曝光率降低 90% 以上,避免因画面问题引发观众投诉与舆情风险;二是降低人力成本,替代传统 2-3 人人工巡检团队,实现 7×24 小时无人值守检测;三是助力故障快速排查,通过记录瑕疵数据,帮助技术人员快速定位故障源(如黑场对应传输链路故障,噪点对应信号干扰),将故障修复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以内。
结束语
依托AI 视觉识别的广播电视直播画面实时瑕疵检测技术,搭建“数据预处理 - 特征提取 - 瑕疵分类 - 实时预警”完整框架,克服传统检测方法实时性欠佳、准确率不高、适应性不强的弊端,在实际测试中呈现出高准确率与低延迟的良好特性,为广播电视直播画面质量保障提供可靠技术支撑。伴随超高清直播(4K/8K)广泛应用以及AI 技术不断升级,需进一步增强模型对细微瑕疵的辨别能力,探索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的融合途径,同时借助多模态数据提高故障定位的精确性,逐步完善技术体系,促使广播电视直播质量保障朝着更智能、高效的方向迈进,为观众带来更优质观看体验,促进媒体传播公信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子豪 . 基于电子工程视角下我国广播电视直播技术的探究[J]. 数字化用户 ,2022,28(43):85-87.
[2] 米叶赛尔·阿不都克依木 . 广播电视电子工程技术要点分析[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10):21-22.
[3] 陈张荣 . 网络技术在广电工程中的运用策略 [J]. 中国宽带 ,2022,18(12):70-72.
作者简介:曹昕(1985.03-)男,汉族,山东省菏泽市,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