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市民族中学特色课藤编课程
王燕子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民族中学
一、课程背景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机械化生产取代,藤编这一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与精湛技艺的民间艺术面临传承困境。同时,劳动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塑料藤条因价格低廉、环保耐用、色彩丰富且可塑性强,成为传统藤编材料的优质替代品,适合在教学场景中推广。开发藤编课程,既能传承手工艺文化,又能落实劳动教育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藤编工艺蕴含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如中国藤编的精湛工艺、东南亚藤编的独特风格等,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藤编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藤编的历史发展脉络、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手工艺价值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从学生发展角度而言,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手工制作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藤编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手眼协调能力。在创作藤编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设计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面向初中学生,该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动手欲望强烈,但缺乏系统的手工制作经验和精细操作技能。他们在认知上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编织步骤和图案设计原理。不过,在面对需要耐心和专注力的重复性编织动作时,可能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缺乏坚持性的情况。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中需注重分层指导。
三、课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系统了解藤编的历史发展脉络,熟知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与作用,以及在世界各地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2)精准识别藤编所需的各类材料,如不同粗细、颜色的藤条,清楚其来源、特点与适用场景,同时熟练掌握剪刀、钳子、编织针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
(3)扎实掌握藤编的基本技巧,包括编织、绑结、固定等,如田字格、六角花等编织方法,能够独立完成藤编的基本操作。
(4)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独立设计并完成一件具有一定创意的简单藤编作品,如藤条编制置物筐、藤条编制包包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模仿教师的操作以及自己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动手能力与手眼协调能力,掌握藤编的技能。
(2)在藤编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设计到制作进行全过程的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他人的交流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借助小组讨论与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与创作。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四、学科关联与素养培养
1. 学科关联:与美术学科关联紧密,在图案设计、色彩搭配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涉及数学学科的几何图形知识,如编织过程中对形状、比例的把握;劳动教育贯穿始终,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与价值。
2. 素养培养:核心素养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和创意设计,将想法转化为实际作品;发展科学精神,了解材料特性和编织原理;提升人文底蕴,感受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基础编织技法,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作品制作中;学会根据设计需求进行图案和色彩搭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创作出个性化的藤编作品。
2. 教学难点:复杂编织图案的构思与实现,如立体造型的编织;在编织过程中保持作品的平整、均匀和牢固;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实现作品的创新设计。
六、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展示、视频播放、教师现场操作示范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藤编工艺和编织技法。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从简单的练
习到复杂的作品制作,逐步提升技能水平。
3.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作品设计与制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启发引导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帮助其解决问题。
七、教学准备
1. 材料准备:不同颜色、粗细的塑料藤条;剪刀、钳子、卷尺等工具;辅助材料如胶水、铁丝、底板等。
2. 教具准备:藤编成品、半成品展示品;教学视频、PPT 课件;编织步骤示意图。
3. 场地准备:手工教室,配备足够的桌椅和储物空间(学生自己保管藤条会丢失,可以放在储物柜),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操作空间。
八、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一:藤编文化与材料认知(1 课时)
1. 导入:通过播放藤编工艺纪录片片段,展示精美的藤编艺术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介绍藤编工艺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和应用场景;讲解塑料藤条的特性、种类和工具使用方法。
3. 实物观察:展示不同颜色的塑料藤条和工具,让学生触摸、观察,直观感受材料特点。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藤编物品图片。

活动四:置物筐筐编织(6 课时)
1. 案例分析:展示不同款式的藤编小筐,分析其结构和编织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制作步骤。
2. 小组设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小筐的形状、大小、功能和装饰图案,形成设计方案。
3. 分工制作: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共同完成小筐的编织制作,教师随时关注小组进展,提供技术支持。
4. 作品完善与展示:对完成的小筐进行修饰和整理,如添加提手、装饰花纹等;举办班级作品展览,邀请其他班级同学参观评价。

九、课程评价
(一)评价内容
1. 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对藤编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材料工具等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 技能水平:学生对藤编基本技巧的掌握情况,如编织、绑结、固定等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独立完成作品的能力。
3. 过程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动手能力、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4. 作品质量:学生编制的藤编作品的完整性、美观性、创意性等方面的质量。
(二)评价方式
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简述自己的收获、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2.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彼此的作品,指出作品的优点和改进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 教师评价:教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教师评价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作品质量等方面进行。
4. 作品展示: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欣赏和评价,从作品的外观、创意、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