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基础训练在高校非专业舞蹈基础教学中的创新实践研究
石玉妹
河北美术学院
引言:
在高校针对非专业学生开展的舞蹈基础教学范畴内,芭蕾基础训练乃是塑造学生身体协调性以及提升其艺术感知力的关键所在,不过非专业学生和专业舞者在身体条件与学习目标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传统芭蕾教学模式以专业为导向,容易致使学生出现畏难情绪,降低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创新芭蕾基础训练的教学路径,让其更契合非专业学生的需求,已然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一项关键课题。本文将从简化专业元素、多元互动教学、个性化反馈三个维度,探讨芭蕾基础训练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芭蕾基础训练在高校非专业舞蹈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性
芭蕾基础训练于高校非专业舞蹈基础教学有着极为关键的意义,它是塑造形体以及提升姿态的有效办法,是培育学生综合艺术素养与身心协调能力的关键依托,对于多数没有专业舞蹈背景的普通大学生来讲,芭蕾训练给出了一套科学、系统且规范的身体训练体系,借助把杆练习、重心控制、肢体延展等基础动作,学生可在逐步推进的过程里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身体柔韧性与平衡感,纠正不良体态,塑造出挺拔优雅的体形,提升外在气质与自信心。而且芭蕾训练重视动作的规范性、节奏的准确性以及身体的协调性,可培育学生的专注力、纪律意识与空间感知能力,在音乐伴奏下完成一系列流畅的动作组合,学生能体会身体与旋律的和谐统一,还可以提升艺术审美与情感表达能力,芭蕾所倡导的严谨态度与持之以恒的训练精神,对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与心理素质也有积极作用。即便学生未来不从事舞蹈相关职业,这种身体与心灵的双重锻炼也会成为其终身受益的素养,在高校非专业舞蹈教学中引入芭蕾基础训练,丰富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还契合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1]。
二、芭蕾基础训练在高校非专业舞蹈基础教学中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简化专业元素,融入生活场景
高校非专业舞蹈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基础芭蕾技能并培养舞蹈兴趣,并非希望能够培养专业舞者,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要突破传统芭蕾训练的专业框架,简化复杂动作与术语,同时融入生活场景元素,以此降低学习难度,传统芭蕾训练里,有些动作对身体柔韧性与协调性需求极高,并且术语晦涩难懂,这使得非专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可把芭蕾基础动作拆解成简单易懂的分步练习,弱化高难度技巧要求,重点关注动作的规范性以及对身体的塑造作用,例如简化“阿拉贝斯克”动作,降低腿部抬起高度,着重训练学生腰背挺直、肢体伸展的姿态,防止因追求专业难度致使学生受伤或者失去信心[2]。
把芭蕾训练和生活场景相互融合,促使学生体会到舞蹈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说,在开展站姿训练期间,可以引导学生去联想日常生活里站立以及行走时的身体姿态,借助芭蕾基础站姿训练,修正含胸驼背这类不良体态,使得学生认识到芭蕾训练可直接对生活中的形体问题起到改善作用,在进行手部动作训练时,可以结合日常打招呼、递东西等简易手势,融入芭蕾手部姿态所有的柔美特性,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并掌握动作要领,提高学习时的亲切感以及实用性,提升参与的积极性。
(二)摒弃单一示范,注重多元互动
传统芭蕾基础教学大多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一模式,这种模式缺乏互动性,很难调动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教学方法需要打破这种单向传授的模式,要注重多元互动,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更有参与感,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观察、纠正动作。和教师单独指导相比,同学间的交流更加轻松,学生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困惑,在相互帮助中共同取得进步,同时培养团队协作意识[3]。
可借助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形式,课前阶段,教师制作简短的芭蕾基础动作讲解视频,搭配轻松的音乐,使学生提前知晓课堂学习内容,减少课堂上的陌生感,课堂之中,播放芭蕾经典片段,引导学生观察舞者的动作细节与情感表达,让学生在欣赏时感受芭蕾的艺术魅力,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情感融入自身动作,课后利用线上交流群,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练习视频,教师和同学在线上给予反馈,延伸教学时间与空间,使学习不局限于课堂,提高教学的连贯性与互动性。
(三)跳出分数局限,侧重个性化反馈
传统舞蹈教学评价大多是以期末考核分数作为主要依据,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动作的完成程度,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讲,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致使他们过度关注结果却忽略了学习过程,并且很难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进步情况,创新教学评价需要突破分数的限制,构建侧重个性化反馈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个人成长。在评价内容方面,要关注学生对芭蕾基础动作的掌握状况,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积极性以及体态、节奏感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即便学生动作完成度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但是只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努力,并且相较于自身初始状态有较大提升,就应该给予肯定与鼓励。
关于评价方式方面,采用的是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互评这几种方式结合起来,教师会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状况以及课后练习的情况,针对每一位学生给予个性化的反馈,明确指出学生所有的优点以及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且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学生依靠进行自评,可对自己在学习进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取得的进步展开反思,提高自我认知的能力。而学生之间的互评,则可让学生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同时在彼此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借鉴他人的优点,以此推动共同成长。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关注,激发其持续学习的动力,同时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结束语:
芭蕾基础训练在高校非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创新实践,通过简化专业元素降低学习门槛,以多元互动激发学习热情,借个性化反馈关注学生成长,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非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与艺术修养,更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创造力。未来,随着教学理念的持续更新,芭蕾基础训练将在高校非专业舞蹈教学中发挥更大价值,为普及舞蹈艺术、深化美育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晨露 . 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芭蕾基训课程教学特性与改革建议——以师范类高校舞蹈学专业为例 [J]. 戏剧之家 , 2024, (13):147-149.
[2] 罗逸飞 . 芭蕾基础训练在非专业舞蹈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以少儿舞蹈教学为例 [J]. 尚舞 , 2024, (07): 54-56.
[3] 李沁仪 . 高校艺术体操训练中融入芭蕾基础训练的融合发展特征和优化路径研究 [J]. 青少年体育 , 2023, (10): 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