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城改造项目施工组织优化研究
胡远曙
黄石华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黄石市 435000
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与存量空间改造需求日渐迫切,旧城改造作为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关键手段,在我国各大城市快速铺开。不同于新建工程,旧城改造项目大多位于城市核心区,面临既有建筑密集、交通流量大、周边环境敏感、管线错综复杂等多重制约条件,其施工组织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显著高于常规工程同时,改造项目往往牵涉众多利益相关方,居民诉求多样,政府管理严格,开发方、设计方、施工方之间协作难度大,使得传统施工组织方式难以适应现有需求。因此,探索一套适应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新型施工组织优化路径,已成为旧城改造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旧城改造项目施工组织的特点与难点
(一)项目特征与城市空间条件制约
旧城改造项目多位于城市建成区中心,常面临空间狭小、人口密集、地块零散等问题,导致施工场地布置受限,材料堆放与设备进出困难。施工单位往往采用“即到即装”或“分批进场”的方式应对,显著增加组织与运输难度 [1]。此外,周边常为敏感建筑或住宅区域,需加强噪声与振动控制,使用隔音围挡、物理减振装置等措施。原有地下管线复杂老旧,迁改前必须进行详细探测与建模,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风险或设施损坏。
(二)多方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导致协调复杂
旧城改造涉及政府、开发企业、施工单位、设计团队及居民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组织结构复杂,协调难度大。各方诉求存在差异,沟通成本高,易引发冲突,影响施工进度。施工组织不仅需应对工程技术问题,更需统筹各方关系,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与协调制度,确保信息透明、决策高效,避免因非技术性因素导致工期延误或施工中断。
(三)项目周期长、阶段性强
旧城改造项目的时间跨度往往长达 1 年以上,需同步推进拆迁、安置、临设搭建、基础设施更新、主体施工与后期景观完善等多个阶段。阶段性特征要求施工组织具备极高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例如,某旧城改造项目在实施中需优先完成某一区块以便安置居民,该区块被划为“优先节点”,施工单位须调配资源集中突击。在施工计划编排中,常使用关键路径法(CPM)与资源均衡优化模型(如线性规划模型)进行动态调度,使关键工作(如主体结构封顶)与非关键工作合理交叉,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
(四)环境影响与风险因素多样
改造过程中,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噪声污染、粉尘扩散、夜间施工扰民等问题常引发居民投诉。针对此类问题,项目部应配备环境监测系统,对 PM2.5、PM10、噪声分贝、震动频率等参数进行24 小时实时监控。例如,采用喷雾降尘系统联合塔吊喷淋装置,每小时喷淋周期设定为 10 分钟一次,有效将施工扬尘浓度降低 40% 以上。与此同时,老旧建筑物结构多为砖木或砖混结构,承载力与稳定性差,开挖作业必须进行周边建筑沉降监控。采用自动化沉降传感器(误差<±0.2mm),通过布设等距点位网格,每 12 小时一次采样,并同步上传至BIM 平台进行趋势预判,防止突发坍塌。
二、旧城改造施工组织优化策略研究
(一)总体组织结构优化
优化施工组织结构是提升旧城改造项目执行效率、统筹管理水平与抗风险能力的基础性措施。在实际执行中,推行“总承包 + 专业分包”模式,能够有效强化总包单位对施工质量、安全控制、进度计划与资源配置的总体把控,降低因分包单位间缺乏信息协同而导致的重复施工、进度延误与现场冲突问题。例如,某旧城改造项目通过总承包统一调配 32 家专业队伍,在核心节点实现并行作业,有效减少管理交叉。此外,针对建设流程较为复杂的旧改项目,推荐引入EPC 模式,将设计、采购与施工职能纳入同一责任体系,如深圳南山某社区更新工程,通过EPC 总承包,将设计深化与采购准备同步推进,整体建设周期缩短 3 个月。在组织体系上,可配置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建立以“项目管理单元”(PMU)为核心的节点追踪机制,细化至施工评审、图纸交底、工序协调、业主反馈处理等环节,实现一线问题一线决策,确保管理系统具备敏捷执行力与项目韧性。
(二)施工流程优化与信息化技术应用
在旧城改造项目中,施工流程的优化不仅关系到工程效率,更直接影响到现场的安全控制与资源协调,必须依赖信息化技术的深度嵌入和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应用。BIM 技术作为施工管理的核心工具,在多个项目中展现出卓越成效 [2]。例如,某地下管网更新工程利用 BIM 系统对93 条地下管线进行建模与路径优化,成功避免 5 处管线交叉冲突,现场无返工。BIM 还可配合Navisworks 进行4D 模拟,实现工序可视化排布。结合精益建造理念中的 Last Planner System(LPS),可在现场推行“周计划 + 日协调”模式,保障关键工序间无缝衔接。某棚改项目引入 LPS系统后,任务履约率提升 22% 。在智慧工地建设方面,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部署 AI 视频系统、塔吊黑匣子与环境监测装置,实现高处作业识别、工人实名制考勤及扬尘超限自动报警,项目安全事件发生率下降超50% 。这些信息化工具的嵌入,有效提高了施工过程的透明度、响应速度与安全等级。
(三)施工进度与资源调配优化
在旧城改造项目中,施工场地受限、作业界面受阻、资源流动受限等问题普遍存在,必须建立一套高度协调、高响应性的施工进度控制与资源调度机制。例如,某老旧街区改造项目,采取结构封顶前完成综合管线预埋、封顶后立刻启动精装穿插的穿插施工模式,有效压缩整体工期20 天。在计划编制方面,项目应用线性施工法与时空网络分析方法,对各楼栋、各阶段作业窗口进行滚动排布,保障工序与作业面的顺利衔接。材料管理方面,杭州某旧改项目采用小批量、多频次配送方式,结合 RFID 定位系统实时跟踪预制构件运输状态,避免现场堆料拥堵,提升物流效率。此外,在劳动力管理上,某区域更新项目应用动态排班系统,结合实际进度自动调整各工种人员比例,并通过人脸识别闸机与班组工时系统实现精细化考勤与产出分析,使人均劳动效率提升约 18% 。这些策略在资源有限、空间紧张的改造环境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四)交通与环境协同控制策略
项目施工常伴随交通管制与临时占道,需与交管部门联合制定精细化交通疏导方案,确保市政交通秩序不被破坏与社会干扰降至最低。例如,项目设置专用施工出入口,配合地磁感应车牌识别系统及交通引导屏,实现对施工车辆的分时段放行管理,避免交通高峰时段车辆集中进出影响主干道运行 [3]。部分项目采用“模块化围挡 + 移动式护栏”的组合方式,围挡高度统一为 2.5 米,采用可移动底座设计,便于随作业面推进灵活调整,保障非施工区段道路的临时畅通与安全通行。环境控制方面,积极引入绿色施工技术,如可回收混凝土模壳体系、低噪声设备选型、现场分类垃圾管理等,严格落实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其中,预制装配式构件的应用显著提升施工效率与环保水平,如预制楼梯段替代传统现场现浇施工,不仅节省工期 15 天,减少模板使用 40% 以上,还有效降低现场扬尘与噪声排放,有助于通过绿色施工评价体系的星级认证,提升整体项目环境绩效水平。
(五)利益相关方协同管理机制
在旧城改造施工中,构建“多方参与、分层响应”的协同治理机制是实现施工顺利推进的关键路径。施工单位应设立居民接待窗口及24小时服务热线,设立“居民诉求处理台账”,对噪声、扬尘、水电中断等居民关注的敏感问题建立闭环管理制度,做到“当日受理、限时反馈、结果公示”。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可牵头搭建“城市更新事务协同平台”,涵盖审批、备案、设计变更、验收等事项,实行“一窗通办”与进度可视化监管,提升政务流转效率。在管理制度层面,项目推广“阳光工地”机制,通过工地开放日、现场信息公示栏、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向居民定期公开施工进展与关键节点验收情况,提升社会监督参与度,增强群众信任,进一步降低因信息不透明引发的群体性投诉与施工矛盾。
三、典型旧城改造项目施工组织优化实践案例分析
(一)案例选择与概况介绍
本研究选取的案例为某老旧街区综合改造项目,该项目为市级重点城市更新工程,包含住宅楼结构加固、排水系统改造、地下空间开发及沿街商业立面整治等内容,总建筑面积约 8.2 万平方米,改造区域为上世纪 70 年代建设的砖混结构老楼,共涉及居民 652 户。项目地处市中心主干道附近,周边为密集商业与住宅区,交通繁忙,人口活动频繁,施工干扰面广,安全与协调任务艰巨,具备典型的旧城改造工程特征。该项目在施工组织方面积极应用多种新技术与协同管理机制,如信息化调度系统、施工仿真模拟及多方协调平台,展现出较强的技术先进性与组织复杂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示范意义。
(二)施工组织策略应用与成效分析
项目采用“政府主导 + 总承包管理 + 全过程咨询”模式,由政府统筹更新范围与方案,总包单位负责施工计划、分包协调及进度控制,通过设立“多部门联合指挥部”整合街道办、交警、市政等资源,实现审批与施工的高效联动,显著提升组织效率[4]。
在技术应用上,结合 BIM 与 GIS 平台进行场地布设与 92 条管线精细建模,利用 Navisworks 进行 4D 施工模拟,有效规避交叉施工与设备碰撞。在结构加固中,采用碳纤维布与粘钢复合加固方式,布料厚度0.167mm,拉伸强度超过3500MPa,显著提升建筑抗震与承载性能。
现场管理方面,构建“智慧工地云平台”,部署视频监控与环境监测系统,结合 AI 识别高空抛物等违规行为,实现风险实时预警。进度控制方面,应用 LPS 计划模型与 BIM 4D 进度联动,每日动态调整关键线路,确保实际进度波动控制在 ±2% 以内,高效支撑施工计划按期推进。
(三)多目标协调与利益平衡方式
项目组前期设立“居民代表议事厅”,吸纳居民代表、业主委员会及社区干部参与沟通机制,每周召开座谈会,针对施工时间、围挡布设、垃圾清运等提出个性化调整建议。为降低噪音扰民,施工高噪环节安排在 9:00–17:00 进行,夜间采用无振动静力切割技术(切割深度达500mm ),避免结构冲击,适用于居民区内部改造。
在商铺立面整治阶段,为保障正常营业,制定“错峰施工 + 临时出入口”策略,高峰期暂停作业,低峰时段推进施工,围挡设置可移动出入口,保障客流通行。同时安排专人对接商户诉求,确保经营与施工平衡推进。
交通组织方面,施工单位与交警大队签订“施工交通联合指令单”,明确大型设备进出时间控制在夜间22:00–5:00,由专人协同调度,现场设置临时导向标识与施工专用车道,确保交通运行畅通,有效避免高峰拥堵与交通冲突。
(四)问题反思与经验总结
尽管项目整体运行平稳,但在前期由于施工图深化不充分,造成部分节点施工方案多次调整,影响了进度。反思中发现,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未充分协同,缺乏基于 BIM 模型的“设计 - 施工联审”机制,导致部分异形节点钢筋施工冲突[5]。后期通过组建“设计 - 施工联合工作组”,在模型中预演关键工艺后才进入实体施工,有效改善此类问题。本项目的成功经验表明,系统性的施工组织优化必须建立在信息化支撑、制度化协同及多方参与的基础上,具有良好的可复制性,值得在类似旧城改造工程中推广。
总结: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旧城改造工程已成为城市发展转型的核心路径,而施工组织作为保障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其优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改造成效。本文通过对旧城改造项目施工组织的典型难点进行分析,提出包括组织结构优化、信息化技术应用、流程重构、环境控制及利益协同等在内的多维度优化策略,并结合具体项目案例进行了实践验证。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应当体现出对城市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对施工风险的系统管理以及对多方主体诉求的协同响应。尤其是在复杂施工环境中,BIM、智慧工地系统等信息化工具不仅提升了组织效率,也显著增强了透明度与可控性。
参考文献
[1] 杨建文 . 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 A 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D]. 北京交通大学 ,2023.002574.
[2] 李安然 . 城市更新背景下旧城改造项目绿地规划优化路径探索[J]. 住宅与房地产 ,2025,(09):41-43.
[3] 李程 , 孙武 . 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老旧桥梁改造项目创新施工技术研究 [J]. 工程质量 ,2024,42(S2):108-111.
[4] 陈垚艺 . 旧城改造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精细化管理 [J].江西建材 ,2024,(09):413-415.
[5] 王瑶瑶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旧城改造项目风险控制研究 [D].河北地质大学 ,2024.00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