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人本关怀与空间功能优化的融合探索
杨强
沙洋宏奥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省荆门市 448200
现代社会节奏日益加快,建筑空间已不再仅仅承担庇护与功能性的基本使命,而是逐渐成为人们情绪安放、行为表达与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人们对居住、工作、学习等场所的环境质量与心理感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建筑设计思维不断转向更加注重个体感受与人性关怀的方向。空间不仅要“可用”,更要“好用”“愿用”,在满足功能性的基础上,激发归属感、安全感与愉悦感。这种转变推动设计师跳脱以“物”为中心的尺度控制,转而聚焦于人的行为路径、视觉感知与情绪流动。在此背景下,人本关怀与空间功能优化的深度融合,正成为建筑实践中提升整体价值与社会温度的重要趋势。
一、人本关怀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内涵与价值
(一)人本关怀的定义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人本关怀”理念源于 20 世纪中期的人本主义哲学,其核心在于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差异性与情感需求。在建筑设计领域,这一理念要求建筑空间超越基础功能的满足,更加关注使用者的感知体验、行为动线和心理状态。建筑不应仅作为物理容器存在,而应成为富有温度与情感连接的生活载体 [1]。以住宅建筑为例,合理控制楼间距(≥ 26m)不仅保障采光与通风,还能有效提升居住的私密性与安全感;在办公建筑中,通过通透布局、自然光引入和视觉引导性强的空间组织方式,可增强员工归属感与空间亲和力。这种以人为尺度为中心的设计逻辑,逐渐取代了单一功能导向的传统方式,成为建筑设计价值演变的重要体现。
(二)用户需求的层级分析
建筑空间所需承载的用户需求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基本层面首先是生理安全与舒适,例如室内温度控制在 20~26℃之间,湿度维持在40% ~60%,并通过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系统优化空气流通;同时,光照需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的功能区域照度要求,如住宅起居室不低于 100lx、办公区需保持在 300lx 以上。在心理层面,建筑需提供可调节情绪的空间氛围,例如设置静谧角落、私密隔间、或使用柔和色彩与天然材质来营造心理安全感。在社会需求层面,空间则应提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平台,如共享厨房、社区书屋、小型集会空间等,满足住户的社交与文化表达需求,增强集体归属与社会认同。因此,人本关怀不仅体现在空间尺度的合理性上,更涉及情感维度的精准响应与多元场景的适配能力。
二、空间功能优化的原则与策略
(一)空间功能优化的目标
空间功能优化的本质是通过合理布局与设计手法,在有限资源和面积内提升使用效率与环境品质,同时兼顾建筑运营的节能与可持续性目标。其主要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空间单位面积的复合使用效率,如将功能相近或时间错峰的空间进行整合,实现空间资源的动态共享;二是增强空间的适应性与弹性,通过可变结构、移动家具、多功能模块等手段实现功能转换与扩展,满足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快速响应需求;三是优化建筑生命周期中的能源使用效率,例如合理布置通风系统、提高自然光利用率、引入智能控制系统等,降低长期运维成本,从而实现经济性与舒适性的双重平衡。通过这些策略,空间不仅被“用起来”更被“用得好”“用得久”,体现出建筑设计的深层次价值,也彰显了设计对使用者行为与环境责任的综合回应。
(二)功能优化的设计策略
实现空间功能优化的关键在于科学的设计策略与明确的操作路径,首先是模块化设计,即采用标准化构件和可拼接单元进行空间划分与布置,如 600mm 模数作为通用尺寸,有助于后期维护与空间改造,也便于实现建筑工业化装配与快速施工,提高建设效率与精准度,同时提升施工阶段的信息整合能力与现场控制力,推动建筑从传统施工向精益建造转型。其次,动线组织需精准清晰,通过行为模拟软件(如DepthmapX)在设计初期分析用户使用路径,避免交叉干扰,特别在医院、机场、商场等高密度场所中尤为重要,可有效减少人流拥堵与冲突,提高空间流通性与安全性,增强整体使用体验,提升服务效率与环境有序性。第三,对边角空间的再利用也是优化重点,例如将结构柱间的冗余空间通过定制家具转化为展示台、书架、或嵌入式休息座椅,在不增加建筑体量的前提下激活使用潜能,提高空间多样性与参与感,增强场所的功能复合性与空间细节的利用价值 [2]。此外,采用可折叠、可隐藏家具系统(如 Murphy 床、活动书桌)也能提升住宅小空间的多场景适应能力,使有限空间获得超常的使用弹性,尤其适用于年轻人群体的“单身公寓”与“共享住宅”等灵活生活模式中,真正实现“一个空间,多种可能”的功能整合目标,满足未来城市生活方式多变化的趋势需求,提升空间在不同生命周期中的可持续利用价值。
(三)技术在空间功能优化中的支撑作用
当前技术手段为空间功能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可能性,首先是BIM 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建筑在设计初期即可以实现结构、管线、空间布局的多维协同,通过碰撞检测与功能模拟提升设计精准度,有效降低施工误差和后期返工率,缩短建造周期并提高成本控制效率。其次,智能系统(如智能照明、环境监测、空调控制系统)可根据用户活动动态调节环境参数,实现“人到、灯亮、温控启动”的精准响应,大幅度提升空间的适应能力与能效表现,尤其在大型公共建筑和办公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节能效果与使用便利性。再次,数据驱动的使用后评估体系逐渐建立,通过安装红外传感器、Wi-Fi 热力追踪系统、环境监控终端等手段采集用户行为数据,并结合 POE(Post-Occupancy Evaluation)反馈机制,设计团队可以识别空间使用的低效区与盲点,形成“设计—使用—反馈—优化”的闭环,为建筑的持续迭代与功能微调提供技术支持,使空间能够随着需求变化不断演进,保持高效和人性化的使用状态。
三、人本关怀与空间功能优化的融合路径探索
(一)设计思维的整合:从功能逻辑到情感关怀
实现人本关怀与空间功能优化的有机融合,首先要求设计师在思维方式上从“硬性指标导向”转向“人性尺度引导”。传统建筑设计重功能、重结构、重经济性,追求效率最大化,空间多以理性逻辑划分、标准化尺度组织,忽视了人的感受与行为。而当代建筑面临的任务更复杂,使用者不再满足于“能用”,而是追求“好用”“舒适”“有归属感”。因此,设计必须在满足功能逻辑的同时,注入情感价值与文化意涵。空间不再是冷冰冰的容器,而是服务人的行为、情绪与社会交往的平台。在办公建筑中,设置静音舱、绿植隔断、光照调节系统,不仅优化工作效率,更缓解心理压力;在住宅设计中,材质对比、动线缓冲、色彩营造能构建居住的温馨感与归属感。这类设计既回应使用逻辑,也传递情绪暗示,是功能理性与情感人性之间的融合表达。设计者应关注人的行为动线、感知反馈与心理节奏,以更开放、跨学科的方式,整合建筑学、环境心理学与美学要素,实现空间逻辑与人性关怀的统一,从而真正提升空间品质与使用价值。
(二)典型建筑类型中的融合实践
人本关怀与空间功能优化的融合在不同建筑类型中呈现出差异化的表达路径,需依据使用人群、功能特征与场所属性因地制宜,体现空间对实际行为与心理需求的敏感回应。教育建筑需满足教学、讨论、自习、社交等多元行为,对空间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提出较高要求。通过灵活隔断、活动家具、灯光调节系统,可实现多场景的快速转换,增强空间弹性,提升学习效率与体验。同时,注重通风、采光与色彩搭配,也有助于营造专注与放松并存的环境氛围,满足不同学习节奏与认知需求[3]。在课程设置日益多样、教学方法趋向互动化的背景下,这种设计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医疗建筑则更强调心理安抚与高效运转的并重。设计需保障医护动线清晰、功能分区明确,避免交叉干扰,同时引入自然光、软质材质与庭院空间,为患者提供疗愈感与安全感,减少焦虑情绪,改善治疗体验。在办公建筑中,融合实践关注效率与员工幸福感的平衡,设置协作区、专注区与休闲区相互穿插,并结合视线引导、声学处理与情境营造,提升使用多样性与环境包容性,鼓励自发交流与高效协作。这些融合实践展现出建筑设计从功能导向走向人本导向的演进趋势,也为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提供了范式参考与可复制路径,推动空间从“使用合理”走向“感受良好”,实现效率与体验并重的设计价值目标。
(三)以用户参与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以用户参与为核心的设计方法,是推动人本关怀与空间功能优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传统设计流程多为专家主导、结果导向,使用者往往在空间建成后才首次接触,导致空间与实际使用需求不匹配,甚至在实际运营中出现大量空间浪费或功能冗余的情况。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则主张在设计全过程中引入使用者的声音与反馈,构建以真实需求为导向的设计逻辑,并实现设计与使用之间的高效联动[4]。在前期阶段,可通过访谈、问卷、行为观察等方式,建立用户画像,提炼行为模式与偏好,为设计提供量化依据;在中期阶段,通过原型模拟、虚拟体验或共创工作坊,邀请使用者参与到布局优化、材料选择与功能组合的过程中,使空间更贴合实际需求与日常行为逻辑;在后期运营中,引入 POE(使用后评估)机制,结合用户反馈与传感器数据(如热力追踪、路径识别、空间滞留率等),持续评估空间使用效果,为后续迭代提供数据支持。该方法不仅提升空间适配度与功能弹性,也增强用户对环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将使用者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建筑空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本回应与动态优化。
(四)融合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人本关怀与空间功能优化的融合理念已在建筑实践中获得广泛认可,但其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资金限制,设计项目在预算分配中往往优先保障结构、安全与基本功能,而对人本空间如共享休息区、心理舒缓区、互动交流角等投入不足,导致空间缺乏温度,影响整体使用体验与用户满意度。其次是设计规范的滞后,目前多数建筑标准仍聚焦于物理性能与强制性技术指标,缺乏对空间灵活性、适应性、心理舒适度与行为引导效能的量化指导,使设计师难以在既有制度框架内实现人本理念的系统性表达 1>] 。此外,设计、施工与运营三方之间协作机制不畅,常因沟通断层、目标分歧及信息不对称,导致最终呈现效果与设计初衷产生偏离,影响空间的综合效益。再者,使用后评估机制普遍薄弱,空间运营数据未能有效反馈至设计环节,限制了建筑生命周期内的持续优化能力和动态适应性发展。对此,应从政策层面推动将人本导向设计纳入项目评审标准与财政资金支持体系中,提升其优先级与实施深度;同时,推动设计与验收标准体系更新,设立包含舒适性、交互性、健康性等在内的“人本性能”指标体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跨专业协作机制与全过程设计参与模式,增强建筑师、运营方、管理者与最终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互动与目标共识,形成“设计—建造—使用—反馈—再优化”的闭环管理体系。
总结:在当代建筑语境中,人本关怀与空间功能优化已成为衡量设计优劣的重要双重维度。随着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与建筑功能的复合化,单一追求空间效率的设计思维已难以满足人们对环境舒适性、心理安全感与社会参与性的更高期待。本研究从人本理念出发,结合空间功能优化的技术策略,探讨了二者在设计方法、实践路径与技术支撑等层面的融合逻辑,明确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趋势和融合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实现这种融合不仅需要设计师具备跨领域的综合能力,也需要政策、标准和技术层面的协同支持。未来,建筑设计应更加注重人的行为动态、感知反馈与情感诉求,在保证空间高效与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创造真正具有温度、包容性和灵活性的使用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玲 , 王洪羿 . 人本关怀下引导空间应变设计响应策略研究——以老年人安宁疗护建筑为例 [J]. 城市建筑 ,2023,20(01):187-189.
[2] 李东会 . 老年人安宁疗护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D]. 苏州大学 ,2020.001582.
[3] 潘骞 . 学校建筑空间规划与功能布局优化研究 [J]. 城市建筑空间 ,2024,31(S2):65-66.
[4] 刘欣 . 韩城地区黄河沿线传统村落空间优化策略 [D]. 长安大学 ,2024.002778.
[5] 张宇强 . 既有建筑空间改造与功能优化探讨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5,(14):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