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有效策略探究
沈凤珊
揭西县湖西中学 515438
一、引言
在 2022 年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其中听力能力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基础 [1]。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听力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英语知识,还能提高口语表达和语言交际能力。本文将结合自已教学实际,从多个方面探讨培养小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有效策略。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创设英语语言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用简单易懂的英语指令组织课堂活动,如“Open your books.” “Listen carefully.”等。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英语单词卡片、英语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英语的氛围。例如,在教三年级学生学习颜色单词时,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贴上不同颜色的卡片,上面标有相应的英语单词,如“red” “white”等,在日常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看到的颜色,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熟悉感。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放松心情,更积极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开口说英语,不怕犯错。当学生在听力练习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给予耐心的指导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支持和信任。
三、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一)教材配套听力材料
复听教材中的对话、课文等内容。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Unit3 My Friends”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教材中的对话,了解对话的大致内容,然后让学生模仿对话中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最后再进行听力测试,检查学生对对话的理解程度。
(二)多媒体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资源为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英语教学软件、在线听力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听力材料。
(三)英文歌曲和儿歌
英文歌曲和儿歌具有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特点,深受小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英文歌曲和儿歌,如“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等,让学生在欢快的歌声中提高听力水平。在教唱歌曲前,先让学生听几遍歌曲,感受歌曲的节奏和韵律,然后逐句教学生演唱,最后让学生跟着歌曲的伴奏进行演唱和听力练习。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一)听力游戏活动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听力游戏,如“听音辨物” “听指令做动作”等。在“听音辨物”游戏中,教师准备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物品或图片,然后说出英语单词,让学生快速找出相应的物品或图片。在“听指令做动作”游戏中,教师发出英语指令,如“Jump up and down.” “Touch your nose.”等,让学生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听力反应能力。
(二)角色扮演活动
角色扮演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提高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学完五年级下册“Unit 4 When is Easter?”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孩子、老师等,围绕“节日时间”这一话题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话语,理解其含义,并做出相应的回应。
五、提供丰富的学生练习资源
(一)拓展听力练习册
除了教材配套的听力练习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拓展听力练习册,如《听力能手》等。这些练习册内容丰富,题型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
(二)英语广播
英语广播和英语电影是非常好的课外听力资源。教师可以推荐学生收听一些适合小学生的英语广播节目,如“英语童话故事广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听力水平。
六、指导有效的学生练习方法
(一)关键词记录法
在听力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记录关键词。关键词往往是听力材料中的重要信息,通过记录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内容。
(二)反复听写法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听力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反复听写法进行练习。先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材料,了解大致内容,然后一句一句地听,边听边写,最后对照原文检查自己的听写内容。通过反复听写法,学生可以提高听力的准确性和对细节的把握能力。
七、结论
培养小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 2022 年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听力练习资源,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练习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英语听力能力,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