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废弃物再利用:幼儿益智玩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作者

李莹 刘雅贤 姜仁姿拉姆 种博艳 胡玉蕊 丁天玮

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在当今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幼儿教育作为个体成长的关键阶段,益智玩具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市场上幼儿益智玩具种类繁多,但价格相对较高,且部分玩具在材料选择和设计上缺乏创新性与环保性。因此,将农村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开发出适合幼儿的益智玩具,并探索其有效应用策略,能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还能够为幼儿教育提供新颖、环保且具有教育价值的玩具选择。

1 幼儿益智玩具的概念及特点

幼儿益智玩具是以激发儿童认知、思维与动手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教育工具,其设计需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游戏化形式促进感知、逻辑、创造等多维度能力提升。在“农村废弃物再利用”的语境下,此类玩具的开发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与生态化特征[1]。具体而言,其特点可归纳为三方面:一是材料创新性,利用秸秆、藤条、碎布等自然废弃物的原始属性,保留材料触感与形态的多样性,为幼儿提供真实、开放的操作体验;二是功能复合性,通过设计将环保理念与教育目标融合,例如利用麦秆编织数形结合教具,同步锻炼手眼协调与数学启蒙能力;三是文化渗透性,借助乡土材料的在地性,在游戏中传递农耕文化、生态循环等地域知识,形成“玩中学”的沉浸式教育场景。

2 幼儿益智玩具的开发与应用策略

1. 依据废料特性,设计多元益智玩具类型

在农村废弃物再利用的理念下,教师可以根据材料特性开发多样化益智玩具。通过观察废弃物的物理属性,如形状延展性、质地差异或尺寸特征,将废料分类转化为拼插组合、触觉感知、空间构建等不同类型的玩具。例如扁平材料可设计图形拼板,立体容器可改造成积木组件,贴合幼儿手部精细动作发展需求,又能在反复操作中培养分类归纳能力。过程中需注重材料安全性处理,同时通过直观的“废料新生”过程,潜移默化传递资源循环意识[2]。

以玉米苞叶拼插玩具开发为例,教师需展示农村常见的玉米苞叶,引导幼儿观察其“像纸一样轻薄但更柔韧”的质地特点,提出启发性问题:“这些苞叶原本是玉米的外衣,现在我们可以怎样让它变得更有趣?”随后示范将苞叶剪裁为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形状,边缘处预留均匀的孔洞,指导幼儿用安全木棒尝试连接组合。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逐步渗透数学概念:“如果每个孔洞之间相隔两指宽,怎样连接才能让图形变成立体盒子?”同时设置材料探索区,提供不同尺寸的苞叶片和连接器,鼓励幼儿通过“摸一摸哪种连接更牢固”的触觉对比,自主发现材料特性。最后教师可以组织“我的神奇建筑”展示活动,引导幼儿用统一度量标准描述作品,如“用了多少片大三角形”,并强调废弃材料需经过煮沸消毒、边缘打磨等安全处理流程,培养幼儿规范操作意识。

2. 融合教育理念,赋予废料玩具新颖玩法

在幼儿益智玩具开发过程中,教师可将核心教育目标融入玩具功能设计中。通过预设开放性规则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如将数学排序概念隐含在串珠游戏中,将协作意识融入多人操作装置。结合《3-6 岁儿童发展指南》,将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跨领域学习嵌入玩具互动,使废弃材料不仅是操作对象,更成为承载多元智能发展的载体。

以彩色秸秆串珠游戏开发为例,教师需通过趣味化设计渗透基础认知。将洗净的秸秆切割成 3-5 厘米的短筒状,用食用色素染成红黄蓝三原色,制作成可穿绳的彩珠组件。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观察材料特性:“这些彩色小管子摸起来滑滑的,中间的小洞洞能让绳子穿过哦。”随后示范两种基础玩法:一是“颜色小火车”模式,要求按红 - 黄 - 蓝规律穿绳;二是“长短小能手”挑战,提供不同长度的绳子让幼儿自主决定穿多少根秸秆。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用生活化语言引导认知发展:“找找看哪种颜色的小管子最多?”“如果绳子尾巴留得太短,小珠子会不会掉下来?”针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升级为双色交替穿绳任务,但需避免直接涉及加减运算,转而强调直观比较:“看看这两串项链,哪串用的蓝色管子更多?”活动后期,教师将作品转化为数学区角教具,引导幼儿用彩珠链比较长短、分类收纳,同步培养数感和收纳习惯。所有秸秆需提前浸泡软化处理,穿绳工具选用粗钝头塑料针,确保操作安全性。

3. 借助游戏场景,拓废弃物玩具应用边界

幼儿是通过直接体验建构认知的群体,在此阶段,教师可借助日常活动场景深化玩具教育价值。将废料制作的仿真厨具融入角色区,引导生活场景模拟;将环保材料建构组件投放到积木区,支持空间思维发展。在活动中,通过创设主题游戏情境,如“生态小卫士、创意工坊”等,将环保理念与游戏任务自然结合。同时建立家园共享机制,鼓励亲子共同改造家庭废料,形成幼儿园 - 家庭联动的教育生态圈,持续延伸玩具的教育功能[3]。

以稻草创意手工开发为例,教师需通过多感官体验激发创造兴趣。将处理过的稻草分成单束扎成小把,末端用棉布条缠绕防刺。教师创设“稻草变变变”情境,先让幼儿闭眼触摸稻草束,描述“摸起来刺刺的还是软软的?闻起来有太阳晒过的味道吗?”随后示范三种基础改造方法:将稻草水平缠绕纸筒做成“小刺猬”,垂直插入黏土块做成“稻田”,或捆扎成扇形涂色做“孔雀尾巴”。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工具的安全性使用,例如“胶棒要像盖章一样轻轻按压、剪刀只剪稻草不剪手指头”。针对低龄幼儿,教师可提前在卡纸上画好动物轮廓,引导幼儿沿虚线粘贴稻草完成“给小羊穿毛衣”任务。随后,在作品展示环节,教师可以设置“稻草博物馆”,用纸箱搭建展台,鼓励幼儿用简单词汇描述作品:“我的刺猬有尖尖的稻草刺”。最后,活动延伸至家庭,教师可以建议家长陪同幼儿用稻草给毛绒玩具做小窝,巩固环保理念,同时避免复杂工艺操作。

结束语:

综上分析,农村废弃物转化为幼儿益智玩具的实践,不仅为幼儿教育注入了生态友好的创新活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幼儿的资源循环意识与动手创造能力。通过挖掘玉米苞叶、秸秆、稻草等材料的自然属性,教师能够设计出兼具安全性、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玩具,让幼儿在拼插、穿绳、塑形等多元操作中发展认知与协作能力。在未来,相关教育工作者可进一步深化材料特性与教育目标的匹配度,拓展更多本土化废弃物的应用场景,同时建立系统的安全标准与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农村资源在幼儿活动教育中的可持续创新。

参考文献:

1. 冉鑫 . 益智玩具在幼儿劳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玩具世界 ,2025,(01):176-178.

2. 刘晓华 , 刘晓艳 , 李淑玲 . 益智玩具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玩具世界 ,2024,(11):242-244.

3. 高星 . 具身认知视域下幼儿益智玩具设计研究 [D]. 河北科技大学 ,2022.

作者简介:李莹,2003 年05 月-,女,甘肃省平凉市,大学本科,汉,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