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曾琦
武汉纺织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200
引言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这一任务的核心环节。随着国家投入的持续加大,资助政策体系已实现从“保障型”向“发展型”的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资助育人”理念应运而生,它强调在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注重对受助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不仅是提升资助工作内涵的必然要求,也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增强其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有效途径。
1. 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必要性
1.1 内在逻辑
传统的资助工作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工具理性”,即通过经济手段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确保其完成学业。而资助育人理念则实现了向“价值理性”的升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其蕴含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感恩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内容,与资助育人旨在培养的“自强不息、知恩图报、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高度契合。
1.2 现实必要性
当前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多元,部分受助学生在获得资助后,可能出现“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或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存在诚信缺失现象。单一的物资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才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困境,树立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将外在的资助转化为内在的成长动力。
2. 当前资助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2.1 价值引领弱化
部分高校在资助工作中,仍存在“重分配、轻教育”的倾向。工作重心往往放在资助名额的分配、资金的发放与材料的审核上,而对于资助背后所承载的励志、感恩、社会责任等价值内涵挖掘不够。这使得资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事务性工作,其蕴含的深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弱化,未能有效引导学生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精神升华。
2.2 工作模式脱节
资助工作多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学工部、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两个系统在工作机制、人员配备、考核评价上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同联动。这种“条块分割”导致资助环节与教育环节相互脱节,难以形成育人合力。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提前介入到资助政策的宣传、受助学生的认定过程中,也未能有效跟进资助后的跟踪教育与价值引导。
2.3 学生主体性缺失
当前的资助育人教育模式,有时仍带有“灌输”色彩,习惯于通过大会、讲座等形式进行统一宣讲,未能充分尊重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受助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思想动态和发展愿景缺乏深入了解和精准把握。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难以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教育效果有限。
3. 资助育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
3.1 强化顶层设计
在新生入学教育和资助政策宣传阶段,就要融入诚信教育、励志教育,讲解资助政策所体现的国家关怀和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受助观。在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各个环节嵌入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助学贷款办理中强化契约精神和诚信教育;在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上,优先选择能锻炼专业技能、培养劳动精神的岗位,实现“劳以育德”。建立受助学生成长档案,持续关注其学业、思想和生活状况。对优秀受助学子进行表彰宣传,树立榜样,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广大学生。
3.2 创新工作模式
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部、资助中心、团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资助育人联动工作机制,定期会商,统筹规划。加强辅导员、班主任、资助工作人员、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使其成为既懂资助业务又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双能型”教师。明确辅导员在资助育人中的核心作用,使其成为连接资助与思政教育的关键纽带。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平台。线上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宣传资助政策和励志故事;线下通过设立“自强社”等学生社团、举办“诚信·感恩·励志”主题教育活动月等,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3.3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施精准化与个性化的教育引导
建立专业的心理疏导机制,增强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将资助与学生的学业提升、就业指导、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引导受助学生参与资助政策的宣讲、民主评议和管理服务,使其在参与中加深对政策的理解。
结论
在资助育人的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空间。突破传统资助工作的局限,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灵魂注入其中,是实现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价值引领体系、创新协同工作模式、实施精准化引导和完善感恩励志教育实践,能够有效破解当前面临的困境,使经济资助与精神滋养同频共振,最终培养出既有扎实学识又有高尚品德,既懂得个人奋斗又心怀家国天下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冯刚 . 提升资助育人质量的路径探析 [J]. 中国高等教育,2021(12): 4-6.
[2] 王占仁. 高校资助育人功能的定位与实现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05): 112-115.
[3] 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4] 陈立永.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08): 60-62.
[5] 李忠军, 钟启东 . 论“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创新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04): 138-141.
曾琦 1996 年 12 月 男 汉族 湖北荆州 硕士学历 武汉纺织大学助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