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顾旭
佳木斯技师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引言
当前,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2019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向好发展,产销量再创历史新高,市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和消费理念的更新,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对高校人才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在新能源汽车专业领域仍存在一定不足,为此,我国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新能源汽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来弥补校内专任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并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多年的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
1 问题分析与研究现状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1288.8 万辆和 1286.6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3 4 . 4 % 和 3 5 . 5 %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4 0 . 9 % ,较 2023年提高 9.3 个百分点。此外,2024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比重由 2023 年的 6 4 . 8 % 提升至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整车、动力电池等零部件、充电设施、运营服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但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当前高校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具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优势,但是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还比较传统,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完善,导致其很难吸引优质企业参与到学生的实践环节,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难度。
2 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建设思路及运行机制设计
2.1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原则,构建“真”基地
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才素质结构带来新挑战。对高职院校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因此,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时要注重突出“四个结合”,即产、学、研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学校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相结合,以满足学生从学习到应用再到创新的全过程需求。
为此,围绕“课程思政”的理念,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团队,根据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跟行业发展脉搏,对接行业标准,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制订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三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实践基地建设,重点打造包括校内外多功能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践基地在内的五大实践教学基地群。其中,校内多功能实训基地包含实训室、公共教学区、多媒体教室等;校外多功能实训基地涵盖企业经营管理、生产制造、技术服务、产品展示、研发创新等内容;生产性实践基地可分为汽车检测维修基地、汽车美容养护基地、汽车租赁基地和汽车营销展示基地等。同时要建立基于VBSE仿真软件的汽车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车身涂装工程技术、汽车车身装饰技术等虚拟仿真实验室以及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室,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校企优势互补的综合型实践教学平台。
2.2 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打造“校 - 行 - 企”三方协同育人平台
当前,我国的高校正在逐渐由“象牙塔”向“社会大课堂”转型。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再仅仅是为企业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员工,而是要让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胜任工作岗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校—行—企”三方协同育人模式。
在新能源汽车专业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以行业标准为基础,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资源;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搭建产学结合平台,强化校企深度融合。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案》,明确实践基地的功能定位、建设目标及预期效果等;二是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扩大基地规模,改善实习实训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三是通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承办相关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四是围绕产业需求,共建研发中心、创新工作室等,不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2.3 依托“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双师”教师队伍
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具有丰富的行业背景知识和经验、较强的企业实践能力。为此,学校与企业要协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内讲学、授课;邀请企业员工担任校外实习实训指导老师,利用节假日或业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等措施。同时,高校还要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定期到校开展讲座,就本专业的前沿技术、最新科研成果、市场动态等内容进行讲解,既拓宽学生视野,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2.4 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打造精品示范工程
依托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建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企业一线工程师 + 学校资深教授”双核运行的研发团队。按照“依托行业,服务产业,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的思路,以行业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以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为核心,以高新技术开发为支撑,开展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成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 结语
新能源汽车专业是国家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对企业和高校双方均有较高要求。新能源汽车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为解决当前产业人才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以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登 , 李美善 , 李凤林 , 等 . 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与实践策略研究 [J]. 江苏科技信息 ,2024,41(21): 3 7 - 4 0 + 6 4 .
教改项目:2024 年度黑龙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研究”(SJGZY202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