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心理咨询案例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研究

作者

曾琦

武汉纺织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教育部多次强调“强化思政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引领作用”。当前大学生处于价值观与心理成熟的关键期,学业科研压力、宿舍矛盾、就业迷茫等问题,既需心理疏导缓解情绪,也需价值引导明晰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侧重“解心结”,思政教育侧重“明方向”——缺乏心理支撑的思政易成“空洞说教”,缺乏价值引领的心理教育易停留在“治标”层面。某高校心理健康中心数据显示,2021-2023年 38.2% 的咨询案例中,学生情绪问题背后存在价值观困惑,如“科研失败是否意味着不适合学术”,推动二者协同已成高校育人必然选择。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一)目标导向一致

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健全人格”,思政教育倡导“树立正确三观”,最终都指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适应社会打基础;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明确奋斗方向,二者共同支撑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内容功能互补

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政教育提供“心理载体”。当学生因人际冲突产生抵触时,直接思政易引发逆反,而先通过心理咨询缓解情绪、建立信任,再引导“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效果更优。思政教育为心理教育提供“价值内核”,如学生因“努力未获奖学金”自我否定,单纯心理疏导只能暂解焦虑,结合“多元成功观”才能从根本化解困扰。

(三)实践场景关联

大学生日常场景中,心理与价值需求常交织出现。课堂学业压力、社团协作矛盾、实习职业困惑等,既是心理教育介入点,也是思政教育渗透点。如处理“小组作业分工不均”案例时,咨询师既要疏导冲突情绪(心理层面),也要引导“团队协作”意识(思政层面),场景关联性为协同提供天然条件。

二、心理咨询案例中的思政教育融入

在心理咨询案例中,思政教育的融入既能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能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

学业压力与价值重建方面,除“科研报国”外,咨询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到科研挫折是成长必经之路,每一次失败都是成功的积累。通过讲述科学家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让学生感知努力背后的文化与精神支撑,同时鼓励其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科技发展结合,在求学中收获为国贡献的使命感。

人际冲突与责任担当方面,除“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引导,还可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宿舍矛盾多源于沟通不畅与理解缺失。教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鼓励其参与班级活动,在缓解矛盾的同时找到归属感,学会在团队中承担责任、发挥价值。

就业迷茫与理想信念方面,除结合国家产业需求,还可借助职业规划课程、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前景与社会价值。教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明晰社会需求,引导其树立正确就业观——不唯金钱地位,立足热爱的事业,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

这些案例表明,心理咨询既是心理疏导手段,更是思政教育重要切入口,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实现心理与思想的双重成长。

三、协同优势与现存问题

(一)协同优势

1. 目标更聚焦:形成“情绪疏导 + 价值引导”双重模式,如学业案例中既解焦虑,又树科研价值观,避免“治标不治本”。

2. 渠道更立体:覆盖“个体 + 群体”,如个体咨询渗透思政,群体活动(如“科研精神主题讲座”)关注学生心理状态,扩大教育覆盖面。

3. 实效更持久:心理调适中植入价值认知,如就业案例中张某建立的“职业理想”,比单纯情绪缓解更能应对长期挑战。

(二)现存问题

1. 思政介入尺度难把握:部分咨询师过度强调价值引导,如在人际案例中强行灌输“集体主义”,忽视学生真实情绪,影响咨询中立性。

2. 师资复合素养不足:心理咨询师多缺乏思政理论储备,思政教师不懂心理技术,难以精准协同。

3. 部门协作松散:心理健康中心与学工、思政部门信息壁垒高,如咨询案例中的学生问题难同步至辅导员,无法形成育人合力。

4. 干预缺乏个性化:对不同专业、性格学生“一刀切”,如对内向理工科学生用“集体分享”式思政活动,效果不佳。

四、协同机制构建路径

1. 跨部门协作:建立心理健康中心、学工处、思政部联动机制,定期召开案例研讨会,共享学生情况,如将咨询中发现的“学业价值观问题”同步至专业课教师,实现“心理- 思政- 教学”协同。

2. 师资双重培养:组织心理咨询师参加思政专题培训(如“新时代青年价值观教育”),思政教师学习心理学基础(如共情技术、情绪疏导方法),打造“双能型”队伍。

3. 课程融合开发:开设“心理与人生”“职业规划中的价值选择”等融合课程,用案例教学(如上述就业迷茫案例)替代理论灌输,增强吸引力;4. 分层干预实施:针对理工科学生,侧重“科研精神 + 心理韧性”教育(如实验室压力管理);针对文科生,侧重“人际沟通 + 责任意识”引导(如宿舍关系调适),避免“一刀切”。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是破解当前大学生成长困惑的有效路径。通过心理咨询案例可见,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实现“ ”的育人效果。未来高校需在机制、师资、课程上持续发力,让“心理疏导”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真正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雅楠 . 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N]. 中国文化报 ,2025-08-13(007).

[2] 韩颖 . 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创新性策略研究 [J]. 公关世界 ,2025,(12):34-36.

曾琦 1996 年 12 月 男 汉族 湖北荆州 硕士学历 助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