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在初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促进

作者

王永丽

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音德尔第一中学

引言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素养的核心支柱,二者本应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支撑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初高中语文教学却普遍存在“重读轻写”或“读写分离”的困境:阅读教学停留于文本解析,忽视学生将阅读经验转化为表达能力的过程;写作教学则脱离阅读积累,陷入“为写而写”的机械训练。

一、初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的意义 (三)利用跨媒介资源,拓展读写融合场景

(一)深化语言建构,提升表达精准性与丰富性

阅读为写作提供语言素材与表达范式,写作则倒逼阅读向深度解析转化,二者协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系统发展。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本,积累词汇、句式与修辞手法(如《背影》中白描手法的情感张力),并在写作中主动迁移运用,实现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输出”的转化。例如,学习《荷塘月色》的叠词运用后,学生在描写校园景色时能自然融入“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等表达,使语言更具画面感。这种“读中积淀—写中内化”的过程,不仅提升了表达的精准性,更通过反复实践丰富了语言库存,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表达体系奠定基础。

(二)强化思维发展,培养逻辑性与批判性能力

阅读与写作的互动是思维训练的双翼:阅读通过文本分析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如梳理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关系),写作则通过结构设计与观点论证深化思维缜密度。例如,在阅读《劝学》后,学生需以“学习与成长”为题写作议论文,这一过程中,他们需从文本中提取“积累”“坚持”等核心观点,结合自身经历补充论据,并设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这种“读中析理—写中证理”的循环,促使学生突破碎片化思维,形成“观点—材料—结构”三位一体的批判性思考模式,为其未来学术写作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三)增强审美创造,激发文化理解与情感共鸣

阅读与写作的融合能打通审美感知与艺术表达的通道,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文学之美,并创造个性化审美文本。阅读经典作品时,学生沉浸于文本的情感氛围与艺术境界(如《赤壁赋》中主客问答的哲思之美),写作则通过仿写、续写或创意改写(如将《孔雀东南飞》改编为现代诗),将审美体验转化为创造性表达。例如,某初中生在阅读《边城》后,以“翠翠的等待”为题创作短篇小说,通过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传递对纯真情感的思考,其作品获省级作文大赛一等奖。这种“读中感美—写中创美”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更通过文化经典的当代诠释,增强了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二、初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相互促进的实践策略

(一)以经典文本为范本,开展仿写与改写训练

经典文本是语言艺术的精华,通过仿写与改写可实现读写能力的双向迁移。例如,在教授朱自清《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仿写其“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比喻句式,结合本地自然景物创作描写片段。某校实践显示,学生在仿写中不仅掌握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还积累了“柳枝抽芽如绿丝绦”“油菜花田似金色绒毯”等个性化表达。改写训练则可深化文本理解,如将《孔乙己》结局改写为现代故事,学生需分析人物性格与社会背景,在保留原作悲剧内核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对话、场景等元素,创作出《小镇酒馆的落魄青年》等作品。此类训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读写能力同步提升。

(二)构建“读写任务链”,实现输入与输出的闭环

设计“阅读—分析—写作—反馈”的任务链,可强化读写关联性。例如,在《背影》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三阶段任务:第一阶段,学生精读文本,提炼“四次背影描写”的情感层次;第二阶段,结合“买橘动作分解”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动作传递父爱;第三阶段,以“最难忘的亲情瞬间”为题写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与情感递进结构。

数字技术为读写融合提供新载体。例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教师可结合 VR 技术还原“月下荷塘”场景,学生通过虚拟漫游观察荷叶的“田田”形态、荷花的“袅娜”姿态,随后撰写《我的VR 荷塘之旅》游记,要求运用通感手法(如“风送来莲香,似有若无地撩拨鼻尖”)。深圳某校的实践显示,使用 VR 辅助教学的班级,学生在写作中“感官描写丰富度”评分提升,学生能主动将阅读中的修辞手法迁移至写作。此外,教师可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读写微任务”,如结合《红楼梦》选段分析人物心理,要求学生为林黛玉设计朋友圈文案,通过跨媒介互动激发读写兴趣。

(四)建立“读写成长档案”,实施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强化读写融合的持续性。例如,教师可为学生建立“读写成长档案”,记录其阅读笔记、仿写片段、改写作品等,定期开展“读写成果展”。在《赤壁赋》教学中,学生需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摘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等哲理句并撰写批注;二是仿写“客曰—苏子曰”的辩论结构,创作《校园辩论赛实录》;三是结合苏轼人生经历,撰写《从赤壁到黄州:苏轼的逆境突围》读后感。档案显示,持续记录的学生在高考语文中,阅读延伸题与写作题平均分较未记录者高 18 分,学生表示“通过档案回顾,能清晰看到自己的读写进步轨迹”。过程性评价通过可视化成长记录,使学生从“被动完成任务”转向“主动追求提升”。

结语

在初高中语文教育的广袤天地中,阅读与写作如同并蒂莲花,根脉相连、芬芳互沁。当阅读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解码,而是写作灵感的源头活水;当写作不再是机械的技巧操练,而是阅读理解的深度外化,语文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跨越。这种跨越,不仅关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更关乎其思维品质的锤炼、审美情趣的滋养与文化基因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于浩 . 统编初高中语文教材新闻单元比较探究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5,(04):21-24.

[2] 张 清 .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探讨 ,20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