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 背景下提升农村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策略
廖榕 黄李沙 吴烨
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第一小学 510000
“双减”政策全面落实后,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环境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与课外辅导负担降低,让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愈发显著,农村家庭教育面临着理念陈旧、指导缺失、资源匮乏等状况,阻碍了政策落实与学生素养提高的协同效果。探究“双减”背景下优化农村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既利于搭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框架,又对推动教育公平和乡村振兴具有实际价值。
一、农村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分析
小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构建的关键阶段。目前农村小学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仍面临不少现实阻碍,家庭教育指导机制存在缺陷,部分学校缺少成体系的制度设计以及明确的责任归属,造成相关工作只停留在文件层面或形式化推进,难以达成持久的合作效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存在显著阻碍。鉴于农村家长教育水平不高以及信息获取途径受限,他们对“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和深层意义理解不透彻,部分家长选择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放手不管”,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关键作用。部分家长却陷入过度焦虑,无端增添学业压力,导致家庭教育方向出现偏差,难以和学校达成步调一致,指导方式较为单调,依旧以家长会、书面通知这类传统形式作为主要途径,缺乏结合实际且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指导,难以适应不同家庭在教育理念、生活背景及子女成长需求上的差别。
二、“ 双减” 背景下提升农村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策略
(一)完善机制建设,健全保障体系
家庭教育指导要实现有效,需依靠制度化与常态化保障,教育学相关研究显示,完善教育机制可为各类教育活动提供持久动力与可持续支撑,若无制度规划与政策指引,家庭教育指导易陷入形式主义,沦为阶段性“运动式”举措,农村小学需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引领下,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小组,构建以校长为引领、班主任与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同时制定细致的工作方案与考核机制,需有效整合社区、政府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构建多方协作、共同推进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保证此项工作依规有序进行。
学校在开展“双减”政策实施工作时,推出《农村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实施细则》,规定每所农村小学必须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小组”,要求每学期拟定指导计划。学校主动借助社区力量,邀请心理咨询师、优秀家长代表及乡村干部共同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这既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打破了学校仅依赖教师开展工作的局限,还借助制度化安排实现了家庭教育指导的常态化与系统化。该机制不仅大幅提升了家长的参与程度,还使教师在指导时更具方向感。
(二)强化家校沟通,促进双向互动
教育学理念表明,家校携手合作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要素,家长和教师开展有效沟通可凝聚教育力量,防止教育目标出现偏差与矛盾,“双减”政策推行背景下,家庭教育从“辅学”转变为“育人”,给家校沟通带来了更高要求,学校需主动把政策信息传达给家长,还应悉心聆听家长在教育方面的困惑与需求,构建双向沟通模式,借助此类互动,家校两方能够达成一致认知,防止学生在学校与家庭的教育里出现割裂
感,进而达成教育合力。
以某农村小学为实例,学校依托公众号线上平台,开辟了“双减政策智慧研习舱”。教师们化身“知识领航员”,按定制周期在舱内推送趣味政策解读动画、创意教育小妙招视频以及心理调适互动微课,让家长在沉浸式体验中领悟“双减”精髓。教师以“教育诊疗师”身份,借助大数据分析为家长精准把脉,破解育儿难题。这些举措让家长深刻意识到,家庭教育不仅是作业监督,更是习惯塑造与心理滋养。一次座谈中,曾执着分数的家长感慨:“学校的智慧交流让我明白,陪伴与引导才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现在我的教育方式已焕然一新。
(三)创新指导形式,拓展实践途径
传统家庭教育指导方式大多依靠家长会和书面通知,没有互动与实践环节,无法契合农村家庭多样需求,依据教育理论,家庭教育指导不只是要“告诉家长怎么做”,还得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以及进行文化渗透,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体悟教育的价值。“双减”政策施行背景下,农村小学需立足本地实情,对指导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既应借助现代技术拓宽线上指导渠道,也要依托乡土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从而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生动性与实效性。
社区助力某农村小学开展“劳动实践周”活动,安排家长与学生一同参与农事劳动,诸如插秧、采茶、菜园种植之类,教师在活动当中引领家长明白劳动教育对培养孩子责任感与毅力的作用,学校新开设“家庭教育微课堂”,以短视频形式讲解怎样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沟通技巧和心理调适能力,方便家长随时学习。村文化活动中心定时开展“亲子读书会”和“传统节日体验”活动,既传播了本土文化,又增强了家庭教育的文化底蕴。
三、结语
“双减”政策既为农村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也设定了更严苛标准,借助健全机制、推动家校沟通、革新指导模式,农村小学可逐步构建家庭教育指导长效机制,真正释放“双减”政策的协同育人效能,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发力,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协作,构建全面且多元的育人合力,助力农村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童星 , 张永英 . 积极家庭教育干预对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一项短期追踪研究 [J]. 学前教育研究 ,2025,(09):14-25.
[2] 赵心慧 , 杨娟 . 家庭教育对子女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事实与机制 [J]. 教育与经济 ,2025,41(04):14-22.
[3] 马富成 , 杨晓萍 . 从陌生到共生:西部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实困境与突围路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45(22):24-30.“ 广 州 市 教 育 科 学 规 划(Guangzhou education scientificresearch project)2024 年度课题 + “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202316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