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张天昶

辽宁科技大学 114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目的是在思想政治的教育实践中,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品格素养,促使其成为综合型、实践型的时代人才。教师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教育技术和新型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水平和育人质量。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同样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关键的“上层建筑”,与我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息息相关。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以培养高素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夯实经济基础,促使新时代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教师逐渐认识到了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受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仍旧用落后的手段进行教学活动,没有将新媒体时代的教育思想渗透其中,教学活动教育单一,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参与性不足,缺少自主意识、创新思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弱化了学生主体性,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对课程缺乏兴趣,甚至可能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1]。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一)紧跟新媒体形势,把握教育契机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教师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形势,引进信息化技术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紧跟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脚步,加强对教育时机的把握,利用热门话题作为切入点,找到教育的契机。教师可以选择有争议的社会热点话题,例如与道德、法制、环境保护有关的事件,此类话题学生参与度高,而且内容的价值观引导性强,因此可以选择国际政治局势、国家政策等网络政治热点话题,引发学生讨论。

教师可以打通校园论坛、社交网站等渠道,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热点话题的关注和看法,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选择紧密围绕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热点话题,用文字、图片、视频、FLASH动画等生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大学生的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胸怀党和国家事业大局,把握宣传思想工作大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宣传思想工作科学化体系。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科学信念。教师要具备时事意识,关注大事,顺势而为,利用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事件等,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校园网络,营造思政环境

新媒体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教师要利用校园网络,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校的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生增进交流,关注学生的思想现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借助校园官网、校内论坛等网络渠道,及时发布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资讯,例如,教师可以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解读、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报道,进行信息发布,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思想政治动态,为校园营造出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借助校园网络的互动性优势,教师还可以设计和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政教育互动活动,例如,设置网络思政课堂讨论区,针对特定的思政主题,鼓励师生展开热烈讨论。

教师在其中要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补充正确的思想理论,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促使学生加深对思政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注重网络舆论引导,高校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校园网络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倾向、不实信息等,组织思政教师、学生骨干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引导舆论走向,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例如,在面对社会热点事件引发的校园网络讨论时,学校可以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线上讲座,从专业的思政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解读内在含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看待问题的视角,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

(三)关注学生行为,加强教育引导

教师要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借助新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和思政素养。建立新媒体咨询平台,发挥其便捷性与即时性的特点,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私信、专门的手机应用等新媒体形式,协助学生倾诉自身的困惑、烦恼、心理压力,包括学生产生的焦虑情绪、面临人际交往困境时急需开导等需求,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缓解心理负担,重新调整学习状态。在新媒体咨询平台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指导,对学生咨询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情况,包括家庭背景、学习经历、性格特点,为其量身定制心理辅导方案。

例如,面向性格内向且较为敏感的学生,在回复咨询时,教师可以采用温和、委婉且具有启发性的语言风格,引导其逐步打开心扉,深入剖析自身问题。部分学生性格开朗、做事较为浮躁,面对此类学生时,教师可以在肯定其积极态度的同时,给予其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其沉稳心态,踏实做事。教师要注重资源整合,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思政专家等入驻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指导视角,当学生面临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给予学生专业团队的协同帮助,整合各类心理健康知识、励志故事、思政教育案例等资源,以文章、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推送给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成长[3]。

结论: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时代环境在变化,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对新型技术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思政教育环节发挥出育人功能,引领学生学习知识,提高政治素养,建立正确的价值认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志雄.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文策略 ——基于人民日报微博"给青年的一封信"的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70-72,93.

[2]李学晴,赵彬宇. 新媒体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C]//第二届智慧教育教学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2022:1-4.

[3]王莉.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与对策[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38(8):143-145.

作者简介:张天昶 (1997.2) 男   辽宁鞍山  满族   硕士研究生  职称:助教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