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配置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白黎明
吉林省洮南市公园管理中心 吉林洮南 137100
引言:
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高度集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受到显著冲击,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日益凸显,居民对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渴望更多高质量、多功能的绿色开放空间,传统的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视觉美化与短期效果,忽视了植物配置的生态功能与文化内涵,导致许多城市绿地存在物种单一、结构简单、维护成本高、适应性差等问题,深入探索科学、生态、美观的植物配置方法,对于推动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运用季相色彩设计营造多层次景观视觉效果
在景观设计中,季相色彩规划是通过精妙配置植物的物候特征与色彩属性,构建出随时间流转而变化的动态视觉序列,该策略核心在于运用色相环的对比与调和原理,选取色彩性格迥异的植物品种进行艺术组合,例如以春季萌发的清新嫩绿为视觉基底,与秋季浓郁温暖的橙红色叶丛形成戏剧性的互补关系,色彩饱和度需经过专业调配,既避免过于艳俗又防止显得沉闷,通过控制各色块在空间中的面积与分布,实现视觉权重的平衡与过渡[1]。空间层次的营造依托于植物立面的梯度设计,前景布置花色清雅的早春乔木,中景点缀夏季绚烂的灌木群落,背景则衬托秋色持久的宏伟乔木,从而形成丰富的景深与多维的色谱结构,叶片的显色周期经过精心安排,确保各色相转换衔接自然,最终达成三季有色、四季有景的连续性视觉体验,此类设计综合考量色彩体系的色相、明度与纯度关系,并依据视觉特性进行精细化配植,构建出兼具时序韵律感与生态功能的景观艺术矩阵。
2. 采用乡土植物群落构建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采用乡土植物群落构建是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核心策略与生态哲学体现,其本质在于模仿自然植被的演替规律和群落结构,利用经过长期自然选择与当地环境协同进化的本土物种,通过科学的生态位配置与多层次结构设计,重建具有自我维持、低人工干预且富有生命力的近自然绿地系统,这种构建方式深刻认识到乡土植物对其原生生境的高度适应性,它们对当地的土壤类型、水分条件、气候波动及病虫害体系具有天然的抵御力和耐受性,能够显著降低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养护管理成本,从而实现资源的节约与可持续性。在群落构建实践中,设计师需遵循生态学中的共生、互惠与竞争原理,精心筛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层间植物,构建具有复杂垂直结构和丰富物种多样性的复层混交群落,以地带性顶极群落中的建群种,如某些壳斗科、松科乔木作为上层骨架,搭配耐荫的灌木层如海州常山、溲疏等形成中间冠层,林下则配植耐荫草本如玉簪、各类蕨类植物以及自播能力强的乡土地被,从而形成光照、水分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立体空间格局。
3. 应用耐荫植物配置改善建筑密集区绿化效果
针对城市峡谷、高架桥下、庭院深处等日照资源受限的特殊生境,科学选择光补偿点低、光饱和点低且生态适应性强的耐荫植物种类,通过精准的生态位模拟与群落构建,将原本难以利用的阴性空间转化为层次丰富、生机盎然的绿色资源,从而有效提升城市整体绿量、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并重塑空间的生态与美学价值,这类阴性环境通常存在直射光匮乏、散射光成为主要光源、空气流通性较差、土壤条件相对不良等特点,因此要求所选植物必须具备较强的耐荫性、适应性以及对逆境的抵抗能力 [2]。乔木层可选用如八角金盘、椴树、紫楠等耐荫性良好的树种作为上层遮荫和骨架;灌木层则广泛应用珊瑚树、桃叶珊瑚、十大功劳、洒金东瀛珊瑚等叶色富于变化、观赏性佳的品种,其革质叶片能有效适应弱光环境;下层地被及草本层是营造丰富质感和色彩的重点,可大量配置如玉簪、蕨类、虎耳草、富贵草、沿阶草、八角莲等典型耐荫植物,它们以其多样的叶形、叶色和纹理在弱光下形成细腻的视觉层次,某些观花植物如白芨、大吴风草等还能在特定时节点缀柔和的花序,打破空间的沉闷感。
4. 推行立体绿化技术拓展城市垂直空间绿量
推行立体绿化技术是拓展城市垂直空间绿量、突破建成环境土地资源约束的革命性途径,其通过将绿化从传统的地平面延伸至建筑立面、屋顶、阳台、挡土墙、高架桥柱体等各类竖向界面,本质上是对城市三维空间进行生态化再塑与资源化利用,极大提升了单位土地面积的叶面积指数和绿色覆盖率,成为高密度城市背景下实现生态补偿、改善人居环境的核心技术手段,该技术体系涵盖了屋顶花园、墙面绿化、空中廊道绿化、檐口与窗台绿化、桥体绿化等多种形式,其成功实施依赖于结构工程学、植物生理学、材料科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需综合考虑承载荷载、防水阻根、灌溉系统、基质配方以及植物材料的生态适应性等关键技术环节[3]。在植物选择上,侧重于筛选抗逆性强、根系浅、耐旱耐瘠薄、生长适度且观赏期长的特化物种;对于墙面绿化,常选用攀援植物如常春藤、络石、扶芳藤等进行自然攀附,或利用模块化种植系统栽植多年生草本、低矮灌木及蕨类植物形成生态幕墙;屋顶绿化则根据荷载能力选择草坪、景天属地被植物到乔木层的不同配置模式,构建从简单粗放型到复杂花园型的多样化生态系统。
5. 实施节水型植物组合降低景观维护成本
科学遴选并合理配置具有高水分利用效率、强抗旱适应性的植物种类,构建能够依赖自然降水或极少补充灌溉即可维持健康生长的稳定植物群落,从而显著减少对传统灌溉系统的依赖,降低养护管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实现景观的长期经济性与环境可持续性,这类植物组合通常以大量乡土植物和已归化的耐旱植物为主体,因为它们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了诸如深根系、叶片革质化、具绒毛或蜡质层等减少蒸腾的旱生形态结构,以及生理上高效的光合与水分调节机制,例如华北地区的柽柳、沙棘,西北地区的驼绒藜、蒙古莸,以及广泛应用的景天属、石竹属、蒿属等地被植物。
结语:
园林植物配置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应用研究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通过科学配置植物,不仅能够增强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还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应进一步结合地域特色与生态规律,推动植物配置向多元化、精细化、可持续方向发展,为构建绿色、健康、宜居的城市空间提供坚实支撑,这一领域的持续探索将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苏海琪 , 唐桂焕 , 杨敏欣 , 等 . 园林植物配置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 居业 , 2025, (02): 89-92.
[2] 李修授 . 低碳理念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园艺与种苗 , 2024, 44 (11): 59-60+63.
[3] 陈思思 . 植物配置在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 2024, (31): 21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