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经济视角下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
丁丁 李礼
一、引言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已从单纯的观光游览向文化体验、情感共鸣和沉浸互动转型升级。叙事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理论框架,强调通过故事化、情感化的叙事手法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在这一视角下,旅游空间不再是简单的物理容器,而是承载历史记忆、文化符号和情感体验的叙事场域,其分布特征与叙事要素的空间配置密切相关。
基于此,本文从叙事经济视角出发,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六安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旨在为六安市乃至同类地区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南。
二、叙事经济与乡村旅游的关联性
叙事经济理论源于文化地理学和体验经济的交叉领域,主张通过故事化叙事唤醒地方文化记忆,激发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地域品牌价值和游客体验质量。在乡村旅游语境下,叙事经济强调将农耕文化、民俗传统、乡土故事等隐性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旅游产品,实现地方故事与旅游空间的有机融合。
2.1 叙事经济的核心要素
叙事经济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包含三个核心要素:主题化叙事、情感化空间和体验化路径。主题化叙事要求挖掘地域文化内核,形成统一而独特的叙事主题;情感化空间注重通过景观设计、业态布局营造情感共鸣场;体验化路径则强调通过剧情线设计引导游客在空间移动中获得渐进式体验。
2.2 叙事经济与乡村旅游空间的互动机制
叙事经济与乡村旅游空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叙事要素(如历史传说、民俗故事、农耕记忆)通过空间载体(如景观节点、游览路线、建筑风貌)得以具象化表达;另一方面,空间结构通过叙事整合形成主题明确、线索清晰的体验序列,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三、六安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的特征
3.1 类型划分与空间分布模式
六安市乡村旅游点可划分为四大类型:田园风光类(如舒城万佛湖环湖大道)、特色聚落类(如金寨红岭公路沿线古村落)、民俗文化类(如裕安红源谷红色文化小镇)和娱乐休闲类(如霍山最美旅游环线度假区)。这些旅游点在空间上呈现“一线多核、集聚不均”的分布特征。
“一线”指800 公里大别山风景道主轴,串联起霍山、金寨、舒城、金安等四县三区的80 个乡镇;“多核”指沿风景道形成的7 个房车(帐篷)露营地、42 个旅游驿站和 141 个乡村旅游点构成的集聚核。六安市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呈显著集聚态势,金寨和霍山两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集聚了全市 47.6% 的乡村旅游点。
3.2 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投入和市场吸引力是决定性因素。金寨、霍山等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凭借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形成了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则面临基础设施不足、业态单一等挑战。
资源禀赋因素: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点的布局。大别山自然生态资源、红色文化遗址和传统村落集聚区(如金寨“中国红岭公路”沿线)成为乡村旅游点密集区。
道路交通因素:交通可达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六安市乡村旅游点沿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呈带状集聚,其中距主干道 5 公里范围内的乡村旅游点占总数的 78.6% 。
四、叙事经济视角下六安市乡村旅游案例
4.1 大别山风景道:线性叙事空间的构建
800 公里大别山风景道是六安市线性叙事空间的典型代表。该风景道通过“一段一主题”的叙事手法,将全线划分为八大主题段,每段突出独特的叙事主题:马鬃岭段突出“刺激”主题、莲花山段展现“震撼”主题、西茶谷段营造“沉醉”主题、白马尖“8”字段强调“神奇”主题等。这种空间叙事设计不仅强化了各段的特色,也形成了完整的叙事序列,使游客在空间移动中获得连续而多元的体验。
4.2 石板冲乡民宿群:地方故事的沉浸式体验
裕安区石板冲乡民宿群展示了微观叙事空间的构建模式。该区域依托九公寨景区自然资源和“土公鸡”美食文化,通过民宿空间讲述地方故事。以“九公庄园”、“松闲南舍”为代表的民宿,将乡土记忆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沉浸式叙事体验。
五、叙事经济视角下六安市乡村旅游空间分布的优化策略
5.1 强化主题叙事,构建多层次叙事空间体系
针对六安市乡村旅游点叙事主题分散的问题,应构建“区域- 廊道-节点”三级叙事空间体系。在区域层面,突出“红色大别山·绿色生态游”总体叙事主题,强化地域品牌形象;在廊道层面,完善 800 公里大别山风景道的主题分段叙事,增强各段的特色性和辨识度;在节点层面,重点打造20-30 个叙事核心节点,通过景观设计、业态布局深化叙事体验。
5.2 整合空间资源,优化乡村旅游点布局
针对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应加强薄弱区域的叙事资源挖掘与空间整合。对乡村旅游点密度较低的区域,如霍邱淮河风情线、叶集山河大道等,应深入挖掘当地的淮河文化、农耕故事等叙事资源,通过主题化整合培育特色节点。
六、结论
本文从叙事经济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了六安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路径。研究表明,六安市乡村旅游点呈“一线多核、集聚不均”的空间分布模式,受社会经济、资源禀赋和道路交通等因素显著影响。基于叙事经济理论,提出强化主题叙事、整合空间资源、创新体验模式和深化产业融合等优化策略,为六安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丹 . 精品民宿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基于叙事经济视角[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2.09
[2] 赵志远,叶家钰 . 六安市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优化提升研究[J]. 皖西学院 学院学报 ,2023.10
[3] 陈艺允,陈超慧 . 乡村文旅视角下乡土文化景观的叙事性设计研究——以浙江丽水岩下村为例[J]. 现代农业研究,2021.03
[4] 张聪慧,袁园园,高婷婷 . 怀旧情感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信阳市郝堂村为例[J]. 西部旅游,2025.06
丁丁(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六安,237400)作者信息:丁丁,女(1987 年 12 月),汉族,籍贯安徽省六安市,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传统文化,高校学生工作。
李礼(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六安,237400)作者信息:李礼,女(1993 年1 月),汉族,籍贯安徽省合肥市,硕士研究生,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基金支持:2024 年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科学研究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类)“叙事经济背景下六安乡村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布及影响机理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24GFRW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