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齐军艳
宝鸡市陈仓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陕西省宝鸡市 721300
引言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城市作为经济活动核心载体,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提质增效的双重任务。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和经济发达的超大城市,在经过 40 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承载力透支的潜在危机。2020 年,深圳市率先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成为全国首个制定绿色金融相关法规的城市。通过构建 "1+1+1+N" 绿色金融体系、出台全国首部绿色金融法规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基于2018-2024 年数据,系统分析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总结深圳市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参考。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为推动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实践指导。
一、2018- 2024 年深圳市绿色金融发展规模与结构
(一)发展规模:政策驱动下的快速增长
2018-2024 年深圳市绿色金融发展规模在政策驱动下实现快速增长,2018 年6 月全市绿色信贷余额为1078 亿元,到2023 年末已突破万亿大关达 10230.91 亿元,五年间增长近十倍,且 2020 年《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颁布后进入加速期,2022 年二季度末绿色信贷余额达 5857.9 亿元、同比增长 50.9% ,2023 年末增速 21.07% 也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作为核心组成部分持续引领规模增量;绿色债券市场稳步发展,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 51 只、规模 487.1 亿元,2022年 1-8 月发行 20 只、规模 205.99 亿元且同比增速 190.1% ,深交所还推动可持续发展主题债券、基础设施 REITs 等创新产品丰富绿色直接融资工具;碳金融作为特色领域积极推进,2018 年江苏银行深圳分行发放首笔 6500 万元碳配额质押融资,2021 年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落地首笔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产品创新不断深化;绿色保险规模稳步增长且创新活跃,2024 年财险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累计签单保费 3424.16 万元、提供 33.86 亿元风险保障,还创新推出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等产品为生态保护提供新模式。
(二)结构特征: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
2018-2024年深圳市绿色金融结构呈现“信贷主导、多元发展”特征,绿色信贷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碳金融、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在政策激励下持续创新,形成多层次产品体系。从服务机构看,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绿色信贷主力军,工商银行深圳分行 2024 年末绿色贷款余额达 1604 亿元,全市 23 家获资质认定的绿色金融机构构建起含专营支行、特色网点的专业化服务体系;产品层面,绿色信贷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领域,2023 年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占比 38.1% 、绿色交通运输领域占比 28.5% ,碳金融形成配额质押融资、资产证券化等产品,绿色债券创新推出“碳中和”专题品种,绿色保险构建起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等矩阵;空间分布上,南山、福田等核心区集聚绿色金融资源,河套、光明、坪山等新兴区域也迎来服务延伸。
总体而言,深圳绿色金融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效提升的转变,形成信贷主导、碳金融特色凸显的格局,体现政策与市场的有效结合,为全国提供有益经验。
二、基于深圳2018- 2024 年数据的检验
(一)研究设计
1、变量选取
选取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HQED)、绿色金融发展水平(GF)、经济规模(GDP)、财政支持(FISCAL)、开放程度(OPEN)、技术基础(TECH)等变量。
2、模型设定
采用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引入 2020 年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设立作为政策虚拟变量( D=1 ),模型形式:

其中 GFt×D, 为政策交互项,检验政策实施后的边际效应变化。数
据来源于深圳市统计年鉴、金融局报告及 Wind 数据库(2018-2024 年)。
(二)实证结果分析
结果显示:(1)绿色金融对高质量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 α1 =0.231 , P<0.01 );(2)政策实施后边际效应增强( α2=0.157 ,P<0.05 ),表明制度创新放大了绿色金融效果;(3)财政支持与技术基础是重要协同变量,验证了”金融 + 财政 + 科技”的协同效应。
3、稳健性检验
替换被解释变量(用全要素生产率替代 HQED)和解释变量(用绿色金融政策得分替代 GF)后,核心系数符号与显著性保持一致,表明结果稳健可靠。
三、深圳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
(一)现存挑战
1、绿色金融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
深圳虽初步建立绿色标准体系,但在标准化、覆盖面与渗透率上仍有不足,对比湖州、广州等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存在差距,导致绿色金融认定标准不统一,影响发展的规范性与不同主体间的可比性。
2、绿色金融发展不均衡
广东省内珠三角绿色金融水平远高于粤东粤西,广深莞等市远超均值,湛江等市低于均值,城际差异约 13.6 倍;即便在深圳内部,绿色金融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
3、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仍需加强
深圳虽有部分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但整体种类有限,尤其缺乏针对中小绿色企业和个人的产品,难以覆盖多样化的绿色融资需求,无法充分满足不同主体的绿色资金诉求。
(二)对策建议
1、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结合深圳绿色金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区域需求,建立统一体系,明确绿色项目认定标准、信息披露要求及绩效评价方法,同时推动本地标准与国内外接轨,提升国际认可度,增强绿色金融发展的规范性与可比性。
2、加强绿色金融区域协调发展
聚焦缩小深圳内部及与其他城市的绿色金融差距,借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经验,推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促进绿色金融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助力全域及区域间绿色金融均衡发展。
3、深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开发" 绿色信贷 + 碳期权" 组合产品,降低企业低碳转型风险;推广碳资产证券化经验,建立生态资产交易平台。
结语
本文基于 2018-2024 年数据,以深圳市为例,系统研究了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绿色金融通过资源配置、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风险管理四大机制,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多维度推动作用。然而,深圳绿色金融发展仍面临标准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挑战。未来,应通过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强区域协调、深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子璇 , 蒋先玲 , 郭家琳 , 等 . 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 [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25,41(09):34-55.
[2] 刘志雄 , 刘欣颖 , 卫昱亨 . 碳减排、绿色金融与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 [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5,(04):33-47.
[3] 陈贝贝 .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政策对试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D]. 西南科技大学 ,2024.
作者简介:齐军艳 1982.09.13 女 陕西宝鸡 汉族 本科 宝鸡市陈仓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研究方向: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