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减负增效,劳智并举

作者

吴志燕

恩施市实验小学 湖北 恩施445000

作者简介:

吴志燕(1980年10月—),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湖北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湖北省恩施市实验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摘要:“双减”政策开始实施后,给小学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以及挑战。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融合成为落实政策的关键。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存在内容单一以及方法固化等状况,对劳动教育实效性形成了制约。本文探索“双减”视域下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借助分析“双减”政策背景以及劳动教育现状,提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评价体系完善的具体策略,为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给予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引言

在“双减”政策推行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相互融合的情况成为优化教育生态的一条关键途径。借助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方式,可切实达成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将劳动元素融入其中,可以让语文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还可以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为“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提供了实践方面的路径,为构建素质教育的全新范式、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支持 。

一、“双减”政策的概述

为切实优化基础教育生态,我国于2021年7月推出“双减”改革方案,这项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压力与课外补习负担为核心的创新举措,着力破解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政策出台源于教育实践中暴露的突出问题:机械重复的课业任务挤占学生成长空间,良莠不齐的校外教培加剧教育焦虑,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更形成家庭经济负担与社会资源错配的恶性循环。改革聚焦构建素质教育新范式,借助系统性制度设计重塑教育价值取向。在学业管理方面构建梯度化作业体系,规定小学低年级全面取消书面家庭作业,中高年级作业时长严格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阶段则不超过1.5小时,同时推动各校研发差异化、项目式学习任务单。针对校外培训乱象,建立"三限一管"机制,全面禁止学科辅导机构在双休日、法定假日及寒暑期开展课程教学,凭借建立白名单制度、加强资金流动监控等手段,引导教培行业转型为素质教育服务提供者,重构良性发展的教育格局[2]。

二、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实践呈现需要改善的现状,从教学理念维度分析,部分教育工作者仍存在认知偏差,将教学重心固守于识字阅读与应试训练的传统框架,未能充分把握劳动元素在塑造健全人格、培育实践智慧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致使语文课堂中的劳动教育流于表面化。在课程实施层面,二者存在较大的协同性不足现象,尽管教材编排包含劳动主题文本,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偏重文本解析与语言训练,未能构建知识习得与劳动价值观培育的有机联系,更缺乏将文本研读与劳动体验相结合的梯度化教学设计。从支持系统来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健全,校内未有效开发种植园、实践基地等劳动场景的课程支持载体,未能建立家校联动的长效机制,家庭教育重心过度偏向学科成绩提升,忽略日常家务参与对语文情境认知与劳动意识养成的催化作用,这种多维渗透路径的断裂严重制约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立体化实施。

二、“双减”视域下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与劳动元素的融入

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可探索劳动教育的创新融入路径。在部编版教材《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延伸讲解雷锋同志日常工作中的互助事迹,借助具体案例帮助孩子体会奉献精神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内在联系。在开展《爬山虎的脚》单元教学时,可设计校园植物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松土、修剪等养护工作中积累真实体验,用文字记录劳动见闻与感悟,实现语言表达训练与实践操作的有效衔接。针对《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等古诗文教学,教师可创设情境式学习活动,组织学生模仿古人种植豆类作物、采收农产品的完整流程,将文本解析与农耕体验相结合,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古代劳动场景的认知,能提高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尊重劳动、珍惜成果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劳动实践的结合

推动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机融合,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需要推进,以《将相和》课程为例,教师可设计"校园文化节创意策划"实践项目,引导学生组建项目小组,分别承担策划舞台布景方案、设计文艺表演流程等具体任务。在项目推进中,学生要运用说明文写作技巧编制活动手册,依靠实地测量、手工制作等劳动实践完成任务清单。这种沉浸式学习深化了语文知识的实践应用,在劳动协作中培养了团队意识,教师还可结合《燕子》课文特点,组织学生到校园生态园开展"春日使者探秘"主题劳动课。在清理园区杂物、制作燕子观察笔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课文描写的"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等优美语句与真实场景相互印证,依靠撰写自然观察日记实现语言表达与劳动体验的深度共鸣。

(三)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劳动成果的认定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推动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的基础保障,在动态评价层面,应当着重考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态度、能力发展及成长轨迹,以《一分钟》课后拓展为例,可开展"时间规划小能手"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自主设计生活作息表并落实执行,教师可结合学生家务劳动完成时效性、劳动日志撰写规范性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在成果评定维度,需突破传统纸笔测试框架,引入劳动实践成果的考核指标,如针对《只有一个地球》单元,可设计跨学科"生态守护项目",要求学生协作完成包含环保倡议书撰写(语言运用能力)、社区绿植养护(劳动技能)等模块的实践方案,教师从文本创作水平、方案实施效果、团队协作质量等层面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将劳动素养培育与语文学科能力有机整合,形成有发展性、可视化特征的评价模式,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复合型学习活动的内驱力。

结语:

“双减”政策给劳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全新契机,借助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评价体系,劳动教育可顺利融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价值观。在未来,需要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实践,促使教育模式朝着多元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素红.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策略 [J]. 文理导航(下旬), 2025, (02): 37-39.

[2]陈秋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J]. 江西教育, 2025, (07):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