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养殖过程中抗生素使用现状及替代策略研究

作者

张丹 魏小丽 李曼 俞亚玲

安康市畜牧兽医中心 陕西省安康市 725000

引言

随着畜禽养殖集约化进程加快,抗生素因兼具治疗与促生长功能而被大规模使用,成为保障生产效益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长期过度依赖抗生素带来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尤其以耐药菌株扩散、生态环境污染和食品药物残留等问题最为突出,严重威胁公共健康与食品安全。在此背景下,探索安全、有效的替代干预手段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多种非抗生素策略在动物健康管理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为减少抗生素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构建绿色养殖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抗生素在现代养殖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与使用特征

抗生素在现代养殖体系中长期承担着疾病预防、治疗感染和促进动物生长的多重功能。随着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快速发展,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畜禽饲养的各个环节,尤其在高密度饲养环境中,其使用频率和种类持续增加。从功能定位来看,抗生素不仅用于临床治疗已发生的细菌性感染,更被普遍用作群体性预防措施,以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提高养殖效率。部分抗生素因其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提升饲料转化率而被作为促生长添加剂长期低剂量添加于饲料或饮水中,这一应用方式在特定养殖环节中已成为常规操作。在使用特征方面,抗生素的应用呈现出多类型、广覆盖、频次高的趋势。

不同养殖品种、不同生长阶段对应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存在差异,常见类别包括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和β- 内酰胺类等。幼龄动物因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成为抗生素集中使用的群体,而在育肥阶段,为控制群体性疾病暴发,抗生素仍频繁介入。与此同时,由于监管机制尚不健全,部分养殖场存在药物配伍不合理、停药期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药物残留和耐药基因扩散现象加剧。抗生素的使用方式也呈现多样化,涵盖口服、注射、混饲、饮水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增加了管理难度。

二、滥用抗生素引发的生态与公共卫生风险

抗生素在养殖环节中的长期过量使用,已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多重潜在威胁。随着药物残留进入水体、土壤及空气等自然介质,抗生素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子之一。养殖场排放的粪便与废水含有未被完全代谢的抗生素成分,这些物质进入环境后难以有效降解,导致环境中抗菌物质浓度持续累积,进而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完整性。特别是农业灌溉过程中,受污染水源将抗生素带入耕地系统,可能通过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耐药菌株的广泛传播成为当前全球公共健康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抗生素选择压力促使病原微生物进化出更强的适应性,导致耐药基因在细菌间快速转移并扩散至更广泛的宿主范围。这种基因水平转移机制不仅发生在动物体内,也延伸至人畜共患病原体之间,从而增加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物失效的风险。部分耐药菌甚至具备跨物种传播能力,使得原本可控的感染性疾病变得复杂难治,显著提高了医疗负担和社会成本。

食品供应链中的抗生素残留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肉类、乳制品和蛋类产品若未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极易携带超标的药物残留进入消费市场,长期摄入低剂量抗生素可能对人体肠道菌群平衡造成干扰,诱发过敏反应或慢性毒性效应。此类健康隐患不仅影响消费者个体层面的安全保障,也在群体层面加剧了抗生素耐药性的社会传播路径。滥用抗生素所引发的生态扰动与健康危机已超越单一农业范畴,演变为涉及环境科学、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等多领域的复合型问题,亟需从系统角度加以审视与干预。

三、非抗生素类干预措施的技术进展与应用潜力

近年来,多种非抗生素类技术手段在动物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涵盖微生物调控、免疫增强、植物提取物应用及营养干预等多个层面。这些策略通过调节宿主微生态平衡、提升自身防御机制或抑制病原微生物活性,逐步展现出替代传统抗生素的可行性。

在微生物调控领域,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改善动物肠道健康。通过引入有益菌群,可有效抑制潜在致病菌的定植与增殖,从而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益生元和合生元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肠道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维持动物生长性能和免疫力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此外,噬菌体疗法作为一类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生物抗菌手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其在控制特定细菌感染方面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免疫调节方面,多种免疫增强剂如多糖、干扰素诱导剂和疫苗制剂等被用于提升动物机体抗病能力。这些物质通过激活先天免疫应答或增强适应性免疫反应,帮助动物更有效地抵御病原侵袭,从而减少对治疗性抗生素的依赖。与此同时,中草药提取物因其天然来源和多重生物活性,在抗炎、抗菌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成为替代抗生素的重要候选资源。营养干预亦是推动无抗养殖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优化饲料配方、补充功能性氨基酸、微量元素及酶制剂等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还能间接增强动物的生理机能和抗应激能力。

结语

抗生素在现代养殖体系中长期发挥着疾病防控与促生长作用,但其滥用已引发耐药性增强、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复合型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传统用药模式难以为继。非抗生素类干预手段在动物健康管理中的应用逐步成熟,涵盖微生物调控、免疫增强、营养优化和植物提取物等多个技术路径,展现出良好的替代潜力。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推动科学用药与绿色养殖协同发展,加快替代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推广落地,构建可持续的畜牧业生产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志远 . 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模式及其耐药基因传播机制研究 [J]. 中国畜牧杂志 , 2023, 59(4): 87- 94.

[2] 刘文静 . 益生菌调控动物肠道微生态对抗生素替代作用的探讨[J]. 饲料工业 , 2022, 43(12): 56- 61.

[3] 孙国强. 中草药添加剂在无抗养殖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J]. 中兽医医药杂志 , 2024, 41(3): 112-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