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30 分钟善美文化圈的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创新研究

作者

王亮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小学 417000

“30 分钟善美文化圈”以其具备的空间便利特性为根基,将善美文化的传承以及培养视为核心要点,为破除家庭、学校、社会在育人方面存在的阻碍,实现资源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当下,协同育人工作需要从分散的状态向系统的状态转变,从单一的活动向文化的浸润方向升级。文章基于这一需求,借助搭建育人“生态圈”、激活“动力源”、打造“新场景”的方式探索路径创新,目的在于增强育人的全面性与实际性,让基础教育阶段协同育人的理论以及实践体系更为丰富。

一、圈定文化半径,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 生态圈”

圈定“30 分钟善美文化圈”的半径,应当以小学为中心,从空间和文化两个不同维度规划资源整合的逻辑。在空间方面,按照 30 分钟能够到达的范围精准确定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三方资源的覆盖界限,以此保证资源辐射的均衡性和可获取性;在文化层面,以善美文化为核心要点,仔细挑选区域内契合育人目标的各类文化资源,进而构建一套资源分类体系 [1]。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资源——主体——目标”的三维协同架构,让文化资源与家庭、学校、社区的育人职责相互对应,最终形成一个资源相互补充、职责清晰明确的育人“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构建一种具备动态调整功能的机制,根据育人需求的变化来优化资源的分配,以此确保“生态圈”能够保持持久的活力。

在研究实践中,课题组已完成 30 分钟文化圈内资源普查与整合工作,梳理出社区文化站、非遗工作室、红色教育基地、城市书房、志愿服务站点等可利用资源,并建立“善美文化资源库”,为生态圈构建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比如在学校,可以设立一个名为“30 分钟善美文化资源统筹中心”,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接30 分钟路程范围内的各类资源,如社区服务中心、美术馆以及红色教育基地等,并且要构建一个资源信息库,还需要定期对其进行更新。除此之外,学校在每个学期开始时还可以举办“善美文化资源对接会”。在这个对接会上,邀请周边社会机构的代表到学校,这些代表会和学校的教师一同规划设计整个学期的育人活动方案。如,和美术馆一起开展“善美主题绘画工作坊”活动,具体实施时,安排学校的美术教师和美术馆的专业导师一起授课。当学生在学校完成基础的绘画创作后,能够在 30 分钟内到达美术馆,参与作品的点评活动以及作品展览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校成为资源整合和活动实施的关键枢纽。

二、链通育人主体,激活家校社协同育人“ 动力源”

链通家校社育人主体,需先构建多元主体沟通机制,搭建一个常态化、多层次的交流平台,明确各个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精准进行权责划分,从而消除信息隔阂与协作阻碍。其次,需要搭建一套有助于主体能力提升的体系。针对家长群体,开展关于善美文化育人理念及其方法的培训,以增强家庭在育人方面的能力;为学校的教师提供协同育人的策略性指导,进一步强化学校在育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社会机构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积极参与育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工作 [2]。

本研究打破了以往“学校主动、家庭配合、社区被动参与”的单向家校社合作模式,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志愿者团队等方式,明确三方职责与任务。比如可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坊”。此工作坊在每周选定的固定时间开放,届时邀请家长、社区辅导员以及公益组织志愿者共同参与。学校可以挑选教学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担任工作坊的主持人,以月度育人主题(如“感恩教育”)为核心,组织教师分享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思路,让家长提出在家庭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社区辅导员和志愿者则为活动提供社区活动相关的资源支持,大家一起制定一套协同方案,促使各方开展深层次的协同合作。同时,创新性开设线上平台、开放日、反馈会等渠道,确保三方密切交流,实现问题共解与成果共享。

三、创新实践载体,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 新场景”

创新实践的载体应当把善美文化当作核心内容,设计具有序列化、多元化特点的育人活动。在家庭环境当中,开启“善美家庭养成计划”,借助亲子一起阅读书籍、开展家风建设之类的活动把善美文化融入家庭的日常生活;在学校的情境之中,搭建“善美课程体系”,把善美文化和学科的教学工作、校园举办的活动相互结合起来,营造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以及社会实践三者一体的校内育人环境;在社会的场景之下,依靠“30 分钟善美文化圈”范围以内的文化场馆、社区所拥有的资源开展“善美实践行动”,组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参与到文化传承、公益服务等相关活动当中 [3]。与此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构建线上协同育人的平台,把线下的实践资源进行整合,营造出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育人“新场景”,实现善美文化育人在各个方面的渗透。

课题组已围绕感恩教育、责任担当、诚信友善、文化传承四大主题开展实践活动,形成“走进乡镇社区”“图书整理志愿服务”“爱心义卖”“乡野田间劳动实践”等案例,并汇编成《以 30 分钟善美文化圈推动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案例》。比如可以开展“善美文化主题周”活动,每周着重围绕一个善美方面的主题,如围绕“诚信”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方面,语文教师讲述有关诚信的故事,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组织安排以“诚信”为主题的辩论会;在校园文化维度上,学校建造“诚信故事墙”,用来展示学生创作的以诚信为主题的漫画作品以及作文;在实践操作环节,学校与周边的社区一起开展“诚信小商铺”实践活动,学生在学校接受关于诚信经营的培训之后,到社区的商铺帮忙进行管理工作,学生家长可以借助学校所开发的线上平台,查看自己孩子参与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并给出反馈意见,从而构建出以学校活动为核心,将家庭和社会联动起来的育人完整闭环。

结语

文章聚焦于“30 分钟善美文化圈”,对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的创新展开了探索。通过构建育人“生态圈”、激活“动力源”、打造“新场景”,形成了系统且具可操作性的协同育人体系。这一路径一方面增强了善美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蕴含的育人功效,另一方面突破了家校社协同以往存在的传统束缚,为提高小学育人的质量提供了全新的范例。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主体协同所涉及的长效机制,推动协同育人的路径在不同区域的小学的适应性应用,持续不断地让家校社协同育人所涵盖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成果更加丰富多元,以此助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小学阶段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赵亮,王兆璟,倪娟 . 协同育人视域下家庭教育的离场与复归[J]. 南京社会科学,2023(05):135-145.

[2] 康丽颖 . 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政策内涵、现实困扰与工作路径 [J]. 人民教育,2023(24):29-32.

[3] 岳伟,余乐 . 从“权责博弈”到“均衡相容”:“双减”政策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再思考[J]. 教育学术月刊,2023(09):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