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运河文化带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传统音乐教育的路径研究

作者

刘雯 倪春晓

沧州师范学院教育系,河北省 沧州市 061000

在“文化强国”建设、“教育数字化”改革和“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影响,非遗在基础教育中的普及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运河文化带保留了形式多样的地方传统音乐资源,但因其目前缺乏有效衔接非遗教育的传承机制和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平台,在实践中呈现无从嵌入等难题。围绕如何以数字化的形式,实现非遗音乐教育的实施路径重塑,已经成为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亟待突破的核心课题。

一、大运河文化带背景下传统音乐教育的数字化赋能现状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大板块,中国大运河是一个连接古今、沟通南北的大规模水利工程系统,又是一座纵贯古今、沟通南北的历史文化的桥梁。运河两旁逐渐孕育出了依附于地方风俗习惯、民众生活习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谱系,其中尤以音乐、曲艺、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典型。以河北段为代表的河北沿岸地区集聚着大量类型的丰富多彩的各类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配有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沧州设置了中国大运河非遗展示馆,成立了大运河各类传承基地及沉浸式体验空间,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等工作。但其赖以生存和传播的空间环境因为高速城市化进程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影响而不断缩小,尽管如此,在快速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这些音乐非遗的生存与传播环境逐渐萎缩,传统依靠“师徒口授、现场感知”的传承方式面临瓦解。当前,大运河文化带的开发与保护已正式纳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明确提出推动非遗资源“动态传承”与“系统利用”,其中教育体系被视为关键切入点之一。然而现实中的传统音乐教学依旧面临内容抽象化、教学手段单一化、数字资源短缺以及传播路径不畅等突出问题。因此,如何以大运河音乐文化为核心载体,整合数字技术、课程设计与教育场域资源,不仅是推动传统音乐教育提质升级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目标的重要路径。

二、运河沿线传统音乐非遗资源概述与教育价值分析

(一)运河沿线音乐类非遗资源分布与类型

沧州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中的核心枢纽城市,位于京杭运河河北段的重要节点区域,历史上因水路通达、商贸活跃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历史上由于水路通达、贸易繁华形成了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大量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相关调查实际统计情况,目前已登记入册的全市域内现存各类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总数超过18项,其中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种类多、特点各异,具有非常突出的地方性、审美性和实践性。如:南皮民歌表达感情细腻、地方韵味浓烈,广泛流行于田间地头和节日喜庆中;运河船工号子是典型的劳动音乐,铿锵有力、激情昂扬,呈现出昔日大运河流淌时候的人群协力奋斗图景;再有诸如沧州鼓吹乐、泊头锣鼓、木板大鼓等传统器乐、打击乐传统样式,依然活跃于如今社火、庙会、婚丧嫁娶等地方民俗之中,在群众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宣泄情绪与文化传播的作用。这些音乐类非遗项目不仅具有非常强的地方性、审美性以及生活实践性,也是支持沧州大运河文化带背景下的传统音乐教学融合与数字转换等工作深入开展的基础与场所。

(二)运河音乐的文化内涵与美育价值

沧州地区运河音乐源于船夫劳动、集市贸易、庙会庆典、乡土礼俗等不同的生活场景下,既是调节劳作的工具,也是抒发感情、建构群体文化认同的载体,其中,船工号子用粗犷豪迈的节拍体现了船工们团结协作的伟大力量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在生产生活中起到了沟通气运的作用;南皮民歌、献县秧歌调等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性民间曲调蕴含丰富的生活智慧,在保持了乡音与叙事传统的同时,还寄托着运河沿岸人对自然环境、人情世故和家庭伦理的认识体悟。

从美育角度来看,沧州传统运河音乐在旋律构成、歌词内容及演唱技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审美引导力。沧州传统音乐的旋律构成、歌词内容、演唱技法都具有一种较强的美的引领能力,有利于小学生及初中生美育的开展,可以增强他们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以及文化感知,实现艺术修养和文化鉴赏水平的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历史叙事性和社会文化属性,便于课堂教学时将学校的历史故事、地方的人文地理、地方的风土人情等纳入到此类地方曲种的教学课程内,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生活化、实践活动性的美育课程。而且把运河音乐整理归纳到教育教学的内容中,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本土的风土人情,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能够达成“审美育人”与“文化养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三)音乐类非遗进入教育体系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愈发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此形势下,非遗走进学校成为必然趋势。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市级以上相关政策文件的规定和各项美育政策的施行而言,运河沿线城市的传统音乐类非遗教育探索初见成效,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意义。从政策层面看,各地陆续出台的相关支持性文件指出要将地方特色非遗资源有机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当中去,非遗教育实现了有规可循的局面;与此同时,各地还不断完善各类文化设施,如沧州的大运河非遗展示馆、传统音乐实践坊等,逐渐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系列开放式学习体验平台;部分区域积极探索教育协同的新模式,通过“非遗技艺传承人 + 音乐教师”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使校内外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共享,实现教学内容的共建共融,探索形成了一些新的传统音乐教育教学新模式。

虽然传统音乐类非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中真正得到广泛有效推广并不可行。一是在课程方面缺少科学系统的整体设计,更多的是一次性的展示或者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体验活动,并不能够形成有层次、有梯度的课程体系,也无法保证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二是缺乏数字化教材和资源建设,目前传统音乐方面的优秀音视频资料、谱例讲解资料以及互动式教学课件较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三是师资队伍质量水平有待提高,非遗和音乐的复合型教师不多,许多教师自身并不能很好地了解本地的非遗,且一些教师缺乏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这种情形也会影响和制约着教学的质量。四是当前的课堂教学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当中,缺乏交互与创新,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使得非遗音乐类教学很难让青少年在短时间内接触、接受甚至喜爱上。

因此,必须建立全面涵盖“教学资源、课程体系、技术平台与评价机制”的综合支撑体系,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提高教学水平,打通传统音乐非遗走进校园教育的核心路径,通过实现从“表层引入”到“深度融合”的转变来让非遗音乐教育真正走向系统化、常态化。

三、数字技术赋能传统音乐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运河音乐数字资源库构建路径

为促进传统音乐教育由点状向系统化、由分散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推进,应努力建设高质量的大运河音乐类非遗数字资源库。这是教育数字转型的基础工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实地走访、非遗普查、口述史搜集等途径对运河沿线音乐类非遗项目原始素材进行全面采集,包括录音录像、现场拍摄资料、曲谱文献、人物口述档案、相关文化场景影像等,形成包含多维感知信息、易于处理、利于教学运用的多模态数据集。另一方面要科学分类管理、结构化组织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知识图谱体系,按照不同音乐项目(例如船工号子、吹打乐、说唱艺术等)类型的种类、地理分部、功能属性、表现形式等方式对该类资源进行元数据注释,以便于跨域检索、多元开发资源。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型数字化交互展示教学平台,诸如应用VR/AR等技术营造演出空间,结合一些智能化技术编制生成智能乐谱等。

此外,同时应以高开放、可拓展的形式与其他中小学教学系统、地方教育云平台以及各类文化机构(博物馆、文化馆)实现数据接口对接,联通教育端口与文化端口资源间通道,做到资源互通、共享与更新,以此为基础,在线课程的开发、教学课堂中的互动以及非遗的普及,才能有数据和技术上的支撑。

(二)馆校协同的资源共享机制

推动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教育中深入融入,离不开馆校协同机制的有力支持。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多个城市已建设集展示、传承与教育功能于一体的非遗文化馆、博物馆及传习所,这些文化空间不仅作为区域记忆的承载体保存着大量珍贵资源,也蕴含丰富的教学潜力。要提升非遗资源的教育转化效率,亟需推动学校与文化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走向制度化。在此基础上,应建议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联合高校、文化机构、社会教育力量,组建区域内馆校合作联盟,集合各方的力量发挥政策支持作用、集散资源优势、集束教育专长资源,以团结奋进的工作作风,优化非遗传统音乐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承与创新工作。

(三)教育人才、平台与标准体系建设

实现传统音乐教育在数字时代的可持续推进,离不开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构建、技术平台的有效支撑以及标准化制度体系的健全保障。在人才建设方面,应突破学科壁垒与专业界限,建立由音乐教师、非遗技艺传承人和数字技术人才共同参与的复合型育人机制。利用多媒体、大数据等智能信息技术搭建以“资源库、课程库、案例库、成果库”为基本要素的一体化数字教学系统,并建立起“资源库、课程库、案例库、成果库”的四库合一、功能丰富的教学支持平台,使其功能实用,可以满足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进行平时课程设计和学生互动学习的实际要求。协同中小学、地方美育部门、教学机构共同建立相应的运河音乐教学内容规范、运河音乐教学数字化资源采集技术标准、运河音乐教学中数据共享机制以及运河音乐教学中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制度。另外,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应当通过建立地方美育督导评价体系及学校特色办学考核制度等,把运河音乐教育融入到地方美育督导评价工作中,纳入到学校特色办学考核体系之中,让运河音乐教育教学能在学校常态化开展起来,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地方美育评价体制机制。

综上所述,这些资源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文化情感与审美价值,已成为构建学生文化认同与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依托。以沧州段为代表的运河沿线地区,所承载的多样化、深层次的音乐非遗资源,不仅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能够为本地域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和文化支撑。然而,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运河音乐的教育推广仍面临资源零散、课程体系不完善以及教学方式吸引力不足等问题。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平台、搭建虚实融合的教学环境、推动文化机构与学校深度协作以及完善师资与制度标准体系,能够实现从资源采集、课程共建、课堂实施到过程反馈的全链条闭环,进一步推进传统音乐教育的系统化建设、创新性发展与可持续运作。

参考文献

[1] 杨书停 . 融媒体下大运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研究[D]. 青岛:青岛大学,2020.

[2] 程光琳 . 数字技术在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J]. 收藏 ,2023(11):174-176.

[3] 王含 . 数字技术视域下徐州大运河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 [J].科技创业月刊 ,2023,36(03):112-116.

[4] 刘琳琳 , 章以人 . 文化再生产视角下大运河文旅产品设计研究[J]. 设计 ,2023,36(09):1-5.

[5] 窦兴斌 , 何边 . 新媒体语境下大运河 ( 河北段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J]. 大舞台,2018(5).

刘雯(1993-),女,河北沧州人,西北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专业2016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本文为沧州市科协科技创新调研课题 《大运河文化带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传统音乐教育的路径研究》(编号为:CZKX2025118)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