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信息科技课程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
柳阳 路航
1. 东师附小净月实验学校 2.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经开)
一、引言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课程教学需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基础载体,传统单课时、碎片化的教学模式,易导致学生知识体系零散、应用能力薄弱,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大单元教学以“大主题、大任务、大情境”为特征,将零散知识点整合为具有逻辑关联的学习单元,能有效衔接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范式。因此,探索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一)素养目标优先,锚定教学方向
大单元设计需以信息科技核心素养为“锚点”,将四大素养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课时目标。例如,在“数据与编码”单元中,“信息意识”可细化为“能发现生活中的数据,理解数据的价值”;“计算思维”可细化为“能通过简单编码解决数据分类问题”。同时,需结合小学生认知水平,避免目标过于抽象,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围绕素养目标展开。
(二)内容整合关联,构建知识体系
打破教材章节界限,以“生活主题”为线索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围绕“校园安全小卫士”主题,整合“信息收集(拍照、记录)”“数据整理(表格制作)”“成果展示(PPT 设计)” 等知识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连贯的知识链,理解知识间的内在逻辑,避免“学用脱节”。
(三)情境任务驱动,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大单元设计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设计阶梯式任务。例如,在“数字故事创作”单元中,创设“为班级毕业季制作数字故事”的情境,分解为“确定故事主题(任务1)”“收集素材(照片、文字,任务2)”“使用软件编辑(任务3)”“分享评价(任务 4)”四个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提升能力。
(四)评价多元过程,关注素养发展
摒弃传统“唯成绩”的评价方式,构建“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任务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思路,可通过“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的作品初稿、修改过程、反思日志;终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果质量,同时加入“同伴互评”“自我反思”环节,让评价成为促进素养发展的工具。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实践案例
以三年级“校园植物数字化档案”大单元教学为例,该单元整合“信息收集”“数据处理”“数字化展示”三大模块,共6 课时,具体实践过程如下:
(一)单元目标设计(核心素养落地)
信息意识:能主动观察校园植物,收集植物名称、形态、生长环境等信息,理解数字化档案的价值。
计算思维:能使用表格软件对植物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初步形成数据整理的逻辑。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运用拍照、表格制作、简单 PPT 软件,完成植物档案的制作与展示。
信息社会责任:在小组合作中遵守规则,保护校园植物,树立合理使用数字工具的意识。
(二)教学实施过程
1. 情境导入,明确任务(第 1 课时)
创设情境:“学校计划打造‘校园植物角’,需要同学们共同制作一份‘校园植物数字化档案’,帮助其他同学认识、保护植物。”通过播放校园植物视频、展示优秀数字化档案案例,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单元总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3-5 种校园植物的数字化档案制作,最终进行班级展示。
2. 实践探究,分步突破(第 2-4 课时)
任务 1:植物信息收集(第 2 课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需要收集哪些植物信息”(名称、科属、叶形、花期、生长位置),学习使用手机或平板拍照(强调“不随意采摘植物”的社会责任)、用笔记本记录信息。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捕捉植物关键特征,及时纠正“拍照模糊”“记录不全”等问题,培养信息意识与社会责任。
任务2:数据整理与表格制作(第3 课时)。聚焦计算思维培养,先通过“给文具分类”游戏,让学生理解“分类”的逻辑;再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植物信息填入 Excel 表格,学习“插入行 / 列”“数据排序”功能,解决“如何快速找到某类植物”的问题。小组内分工合作,一人输入数据,一人检查纠错,提升合作能力。
任务3:数字化档案展示(第4 课时)。围绕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教学 PPT 基本操作(插入图片、文字排版、添加动画),让学生将表格数据转化为图文并茂的PPT 档案。教师提供“PPT 设计小贴士”(字体清晰、配色协调),鼓励学生加入“植物保护小建议”,深化信息社会责任。
3. 成果展示,评价反思(第 5-6 课时)
成果展示:各小组上台展示植物数字化档案 PPT,介绍制作思路与植物特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记录亮点与建议。
多元评价:首先进行“同伴互评”,使用评价表(从“信息完整性”“PPT 美观度”“表达清晰度”“保护建议实用性”四个维度打分);然后进行“教师点评”,重点肯定学生的创新点(如某小组为植物设计“二维码标签”),指出可改进之处(如部分表格数据格式不统一);最后学生完成“自我反思表”,填写“我学会了什么”“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下次如何做得更好”。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任务 “为家庭植物制作简易数字化档案”,将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巩固核心素养。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
学生素养提升:通过大单元教学,学生能主动运用数字工具解决生活问题(如用表格整理家庭作业),信息意识与数字化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小组合作中,能清晰表达观点、配合完成任务,团队协作与社会责任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质量优化:教师打破“按教材教”的惯性,学会以素养为导向整合内容、设计任务,教学思路更清晰;课堂氛围更活跃,学生从 “被动听” 变为 “主动做”,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显著提高。
(二)反思与改进
差异教学需加强:部分学生数字工具操作基础薄弱,在任务推进中进度较慢,后续需设计“分层任务”(如基础组完成表格制作,进阶组尝试添加二维码),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
资源整合需完善:校园数字资源(如植物数据库、专用拍摄设备)不足,影响教学效率,后续需联合学校后勤、信息技术部门,搭建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
五、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信息科技大单元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有效路径。在实践中,需坚持“素养优先、内容整合、情境驱动、多元评价”的原则,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各环节,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更形成适应数字时代的思维方式与责任意识。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大单元与跨学科教学的融合(如结合科学课“植物生长”知识),推动信息科技课程从“学科教学”走向“素养培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郁益.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策略[J].中小学电教(教学 ),2025(02):67- 69
作者简介:
柳阳,(1982.10- ) 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学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信息科技核心素养教学。
路航,(1981.04),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学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信息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