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导向下的事业单位经费使用效率研究
张铁军
河北省军区秦皇岛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 066000
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经费的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事业单位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要求日益提高。绩效评价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逐渐被引入到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中。通过绩效评价,可以全面、客观地衡量事业单位经费使用的效果和效率,发现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经费管理提供依据。然而,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绩效评价导向下的经费使用效率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绩效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等。 因此,深入研究绩效评价导向下的事业单位经费使用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经费的使用效益,优化资源配置,还能提升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形象。
一、绩效评价与事业单位经费使用效率的关系
1. 绩效评价的内涵与作用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评价。绩效评价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和监督性等作用。它为事业单位的经费使用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事业单位在经费使用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效益和效果。绩效评价结果可以作为激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绩效评价还能对事业单位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经费滥用和浪费。
2. 事业单位经费使用效率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其使用效率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的效益和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能够使事业单位用有限的经费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这也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的自身竞争力和社会形象,增强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的信任和支持。高效的经费使用还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
3. 绩效评价对事业单位经费使用效率的影响机制
绩效评价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事业单位经费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结果能够反映出经费使用的效益和效率,为事业单位调整经费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如果绩效评价结果不理想,事业单位可以及时发现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经费浪费、项目进展缓慢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绩效评价还能通过激励机制,促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地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从而实现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二、当前事业单位经费使用效率存在的问题
1. 经费使用缺乏科学规划
部分事业单位在经费使用前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没有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导致经费使用随意性较大,一些项目盲目上马,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某些事业单位在购置设备时,没有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和设备的性价比,导致设备闲置或浪费。经费使用计划的制定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也影响了经费的使用效率。
2. 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事业单位经费使用的监督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内部监督力度不够,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难以对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
外部监督存在漏洞,财政、审计等部门对事业单位经费使用的监督主要集中在事后,缺乏对经费使用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这使得一些
事业单位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如挪用经费、虚报项目等,严重影响了经费使用效率。
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
现有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指标设置过于注重投入和产出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和效益。一些指标难以量化,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
绩效评价指标与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目标和任务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经费使用的实际情况。这使得绩效评价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法有效引导事业单位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三、基于绩效评价导向提升事业单位经费使用效率的策略
1.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要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能和工作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应涵盖经费使用的各个方面,包括投入、过程、产出和效益等。
在设置指标时,要注重指标的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经费使用的实际情况。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和项目,设置不同的指标权重,以体现其差异性。还要定期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求。
2. 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提升事业单位经费使用效率的关键。要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事业单位的经费分配、人员考核和奖惩等挂钩。
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事业单位,给予适当的经费奖励和政策支持;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不理想的事业单位,要减少其经费拨款,并责令其限期整改。要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和晋升的重要依据,激励他们积极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3. 完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
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经费使用的监督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在内部监督方面,要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强对经费使用的日常监督和审查。
在外部监督方面,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事业单位经费使用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建立健全监督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督合力。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通过公开经费使用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结语
在绩效评价导向下提升事业单位经费使用效率至关重要。绩效评价为经费使用提供目标与方向,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当前,事业单位存在经费规划不科学、监督不力、评价指标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使用效益与服务质量。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合理设置指标与权重,全面反映经费使用情况;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将其与经费分配、考核奖惩挂钩,激发改进动力;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构建多层次监督网络。随着财政改革和绩效管理发展,事业单位需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与服务能力,政府部门也应加强指导与支持,共同推动经费高效使用,实现公共服务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郑秀梅 . 政府会计制度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 [J]. 首席财务官 ,2025,21(08):243- 245.
[2] 杨婉婷 .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视角下的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J]. 中国经贸 ,2025,(06):109- 111.
[3] 高瑜琳 . 事业单位管理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有效性研究 [J]. 广东经济 ,2024,(24):61-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