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工具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作者

白若嫣

长江大学沙市附属中学

传统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教师多通过范唱、钢琴伴奏引导学生学唱,难实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音准问题,学生对节奏与情感的理解缺乏直观感知,统一的教学内容也无法满足个体差异需求。唱歌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与表达能力意义重要,具备实时反馈、可视化呈现、个性化适配特点的数字化工具,为解决这些痛点提供新可能,探索其应用能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推动教学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动参与转变。

一、数字化工具辅助歌曲感知与基础铺垫

(一)音频分段标注工具辅助旋律初步认知

音频分段标注工具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结构化拆分与精准标注,帮助学生在课前建立对歌曲旋律的初步认知,降低课堂学唱的认知负荷。教师需先明确工具的应用逻辑:将待学歌曲按乐句、段落拆解,针对每个片段补充音高范围、节奏特点、歌词情感提示等标注信息,再通过班级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可借助多终端设备随时开展个性化预习,过程中既能反复聚焦旋律细节,也能通过跟唱初步感知音准与节奏。

事例方面,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赶海的小姑娘》时,教师先将歌曲按“海边嬉戏”“赶海收获”“快乐心情”拆分为三个段落,为第一段标注“音高集中在小字组b 至小字一组d,节奏以八分音符为主,体现轻快氛围”,为第二段标注“音高略升,加入附点音符,表现收获的喜悦”,为第三段标注“音高回落,节奏放缓,传递满足感”。学生通过平台下载标注后的音频,在预习时反复聆听第二段的附点节奏,结合标注体会音高变化与情感的关联,部分学生还通过跟唱记录下自己不熟悉的乐句[1]。

(二)歌词记忆与节奏练习工具强化基础储备

歌词记忆与节奏练习类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是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设计的课前基础强化方案。歌词记忆工具通过“歌词 - 旋律”同步关联与互动游戏,解决歌词记忆枯燥、易混淆的问题,即时反馈机制能提升记忆效率;节奏练习工具则通过可视化图形符号(如不同形状代表不同时值音符),将抽象的节奏概念转化为直观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感知,实时纠错功能能及时修正练习偏差,为课堂学唱奠定节奏基础。

预习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看大戏》时,教师在歌词记忆工具中设置“歌词接龙”“错字查找”游戏:学生点击“锣鼓响”歌词,工具自动播放对应乐句,完成“接龙”后获得“节奏小能手”提示;遇到“台上唱”与“台下和”易混淆的情况,工具会用不同颜色标注区分。节奏练习工具中,用红色圆形代表四分音符、绿色三角形代表八分音符,模拟《看大戏》中“XXX|XXX|”的节奏型,学生点击图形时,若节奏过快或过慢,工具会弹出“再慢一点,跟上鼓点”的提示,引导学生调整速度。

二、数字化工具优化学唱过程与能力提升

(一)实时音准分析工具精准纠正演唱偏差

实时音准分析工具的核心优势在于突破传统课堂教师“一对一”指导的局限,实现对全体学生音准问题的实时捕捉与精准纠正。工具通过麦克风采集演唱声音,将音高转化为可视化音高线,与标准音高线对比后标注偏差区域,给出具体调整建议(如“音高偏高,降低半音”);小组学唱时的对比反馈能激发学生自我纠错意识,个人演唱时的一对一指导则能针对性解决个体音准问题,让音准训练更具科学性与高效性[2]。

演唱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苏珊娜》时,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演唱“哦苏珊娜,别为我哭泣”乐句,实时音准分析工具在屏幕上显示每组的音高线:第一组在“苏珊娜”处音高线高于标准线,标注“音高偏高”;第三组在“别为我”处音高线低于标准线,标注“音高偏低”。小组间通过对比讨论,尝试调整音高;随后个人演唱时,有学生在“哭泣”处音高持续偏低,工具显示“需提升声带张力,尝试用假声过渡”,教师结合该提示,指导学生通过“打哈欠”找高位发声位置,反复练习后音准明显改善。

(二)动态乐谱与多轨伴奏工具丰富演唱体验

动态乐谱与多轨伴奏工具的组合应用,是为了优化课堂演唱过程,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歌曲并获得丰富的演唱体验。动态乐谱通过音符高亮同步旋律播放,解决学生“找不准演唱位置”的问题,可调速功能能适配不同学生的学唱进度;多轨伴奏工具则通过拆分伴奏轨道(如主旋律、和弦、打击乐),实现“从简到繁”的伴奏过渡,减少初期学唱的听觉干扰,后期丰富的伴奏层次能提升演唱的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涵。

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先在动态乐谱中设置“慢速”播放,音符随旋律依次变亮,学生跟随高亮音符演唱,若跟不上节奏,可点击“暂停”按钮反复练习“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乐句;待学生熟悉旋律后,将速度调整为“原速”。多轨伴奏环节,初期只播放主旋律与钢琴和弦伴奏,学生适应后加入小提琴与鼓点轨道:小提琴旋律强化歌曲的抒情性,鼓点则突出4/4 拍的稳定节奏,学生在不同伴奏版本中,逐渐体会到歌曲中“泛舟湖面”的轻松氛围,演唱时的情感表达也更自然[3]。

结束语:

新课标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是小学音乐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数字化教学转型,小学音乐可实现创新与发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以多领域的融合,为学生提供开发创造性潜能的空间,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造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马力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元评价创新 [J]. 教育,2024(12):45-47.

[2] 陶涛 . 数字化视域下小学音乐智慧课堂的构建——江苏省陶涛网络名师工作室专题研修侧记 [J]. 中小学音乐教育,2023(11):20-24.

[3] 张春莉,于浩,董艳,等 . 数字化建模策略与跨学科数学项目式教学的融合路径[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10):5-9.

作者简介:

白若嫣(1992 年 4 月—),女,汉族,湖北荆州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研究方向:小学音乐、舞蹈融合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