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及案例分析

作者

卢德斌

福建省晋江磁灶镇三吴小学

摘要: 量感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对学生理解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起着关键作用。本文聚焦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深入探讨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并结合具体生动的案例展开详细分析,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具有实操性的教学参考,以助力学生量感的扎实培育与茁壮成长。

一、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传统教学往往侧重于数字运算与图形认知,而对学生量感的培养稍显不足。量感,是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可测量属性,如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所形成的一种直观感知、敏锐洞察与合理估计的能力。它不仅是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石,更是连接数学与生活的关键纽带,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强化量感培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迫切任务。

二、量感培养的内涵与价值

量感的内涵丰富多元,涵盖了对量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等属性的基本认知,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对量的灵活比较、精准估计与恰当运用。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将冰冷的数字与鲜活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数学知识更易于被接受与消化;另一方面,量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测量、估算、规划等任务时,能够迅速调用数学思维,做出合理决策,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量感萌芽

生动有趣且贴近生活的情境是唤醒学生量感的有力催化剂。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入手,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开展“认识人民币”教学时,模拟超市购物的真实情境,在教室一角布置简易“超市货架”,摆放各类标有价格的商品,让学生手持人民币模型进行购物体验。在挑选商品、计算总价、付款找零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人民币的面值大小、不同面值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有了直观感受,初步的量感悄然在心底萌芽。

(二)直观体验,夯实量感根基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利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操作活动为其搭建感知量的桥梁至关重要。以“体积与容积”教学为例,教师准备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透明容器,如量筒、量杯、正方体水箱,以及各类能够填充容器的物体,如沙子、水、小石块等。课堂上,学生通过亲手将沙子倒入不同容器,观察沙子所占空间的变化;或是将水从一个容器缓慢倒入另一个容器,测量水位的升降,真切地体会到物体体积与容器容积的实际含义,在反复的直观体验中夯实量感根基。

(三)实践活动,锤炼量感精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活动是锤炼学生量感精度的关键环节。在学习“长度单位”后,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测量大挑战”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米尺、卷尺、软尺等测量工具,要求他们自主选择校园内的物体或场地进行测量,如操场跑道的周长、教学楼的高度、花坛的面积等。在测量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准确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操作,还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分析与汇报。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反复校准自己对长度的感知,使量感更加精确。

(四)引导估测,拓展量感边界

估测能力是量感的重要体现,它能够帮助学生在不依赖精确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对物体的量做出大致判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估测练习。比如,在讲解“质量单位”时,教师先拿出一个苹果,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估计其质量,然后再用天平进行精确称量,对比估计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经过多次类似的练习,学生逐渐掌握估测的技巧,能够在不同情境下合理运用估测策略,拓展量感的边界。

四、量感培养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面积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三年级的重要内容,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面积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并初步建立起与之对应的量感,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二)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学校新建的两个不同形状的花坛图片,提问学生:“同学们,学校要给这两个花坛铺上草坪,哪个花坛需要的草坪面积更大呢?”以此引发学生对面积概念的好奇与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2. 感知面积

(1)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课本,用手掌轻轻地抚摸课本的封面,感受课本封面的大小;接着,又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抚摸桌面、黑板面等,引导学生发现物体表面是有大小之分的,而这个大小就是我们所说的面积。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封闭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给每个小组发放彩色笔,要求学生用彩色笔将这些图形涂满颜色。在涂颜色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从而丰富了对面积概念的感性认识。

3. 认识面积单位

(1)教师拿出一个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向学生介绍:“同学们,这个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 1 平方厘米。大家来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 1 平方厘米呢?”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自己的手指甲盖、衣服上的纽扣等物体的表面面积接近 1 平方厘米。

(2)采用同样的方法,教师依次介绍 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的概念,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相应的正方形教具,感受它们的大小。例如,让学生用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去测量课桌面的面积,看看大约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纸片;让学生站在 1 平方米的正方形地毯上,直观感受 1 平方米的大小。

4. 实践应用

(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给出一些不同形状的图形,要求学生先估计它们的面积,再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以检验学生对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的掌握程度。

(2)课后,教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卧室的面积,要求先用步长或其他简单方法进行估计,然后再用卷尺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同时,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所学的面积知识来布置自己的卧室,使它更加美观、舒适。

(三)案例分析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量感。首先,情境导入环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校花坛铺草坪这一常见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面积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其次,在感知面积和认识面积单位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抚摸物体表面、涂画封闭图形、寻找身边的面积实例以及操作面积教具等一系列直观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面积表象,使抽象的面积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最后,实践应用环节的设计更是点睛之笔,课堂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测量和计算能力;课后作业则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家庭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测量和卧室布置的思考中,进一步深化对面积知识的理解,锤炼量感精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五、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生活为源泉,以实践为载体,以直观体验为手段,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巩固和拓展自己的量感。量感的养成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更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涉及数量和测量的问题,真正实现数学教育的育人价值。在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继续探索量感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