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传承路径探究

作者

张金才

湖北省石首市文华小学 434400

吟诵作为古诗词特有的表现形式,通过声情并茂的演绎,能将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与文化美充分展现出来,而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古人的思想情感、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是重要内容,开展吟诵教学既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因此探索符合教学特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吟诵教学传承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古诗词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古诗词的韵律美以及意境美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以及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以及哲理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古诗词教学既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文化传承以及人格培养的核心途径。

二、传统文化视角下古诗词吟诵教学传承路径

(一)构建吟诵与文化解读融合教学模式,深化文化认知

构建吟诵与文化解读融合教学模式,核心逻辑是针对当前吟诵教学中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的问题,将吟诵技巧的教学过程与文化内涵的解读过程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吟诵方法的同时,同步深入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意义,避免技巧学习与文化认知出现脱节。这一模式强调教学流程的连贯性,通过文化导入环节为后续吟诵学习奠定认知基础,以吟诵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直观感受,再通过文化深化环节巩固认知成果,最终形成认知- 实践- 深化的完整教学闭环。

实际教学中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例,可以开展文化导入,教师展示庐山瀑布的实景图片,向学生讲解庐山地区的地理文化特征,以及李白在漫游途中创作此诗的背景经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创作的文化环境,建立对这首诗歌的基础认知;接着进入吟诵学习环节,教师结合诗歌中“飞流直下三千尺”所体现的磅礴气势,详细讲解吟诵时的语速与语调调整方法,指导学生用激昂的语调、稍快的语速演绎此句,同时用舒缓的语调处理“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在实际吟诵实践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变化与情感表达;组织文化深化活动,开展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诗句中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古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审美视角与情感表达,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深化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

(二)设计分层化吟诵训练体系,兼顾学生差异

设计分层化吟诵训练体系,理论依据是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存在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不同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吟诵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学习成就感,避免因任务难度统一导致基础薄弱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能力较强学生得不到进一步提升的问题,让吟诵教学覆盖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具体实施时将该体系分为基础层、提高层与拓展层三个层级。基础层任务面向吟诵初学者,要求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正确读音与基本停顿节奏,能够完整、流畅地完成吟诵。以孟浩然的《春晓》教学为例,基础层学生需准确读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字音,掌握“春眠/ 不觉晓,处处/ 闻啼鸟”的基本停顿节奏,保证吟诵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提高层任务针对有一定吟诵基础的学生,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节奏的基础上,结合诗歌情感调整吟诵的语调和语速。针对《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句,教师指导学生用轻柔的语调、稍慢的语速进行吟诵,通过声音变化体现诗人对落花的惋惜之情;拓展层任务面向吟诵能力较强的学生,要求学生尝试个性化吟诵创作,鼓励学生在原有吟诵节奏的基础上,加入简单的肢体动作,比如用手势模拟春风吹拂、花瓣飘落的场景,或者结合古筝、竹笛等乐器进行伴奏吟诵,让学生在创作过程当中充分展现出对诗歌的个性化理解[1]。

(三)打造生活化吟诵实践场景,延伸教学空间

打造生活化吟诵实践场景,核心思路是解决当前吟诵教学局限于课堂、与生活脱节的问题,将吟诵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吟诵、运用吟诵,实现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形成持续的文化影响。

教师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设计吟诵活动,春节期间组织“春节古诗词吟诵会”,引导学生收集并吟诵王安石的《元日》等与春节相关的古诗词,让学生在节日的热闹氛围中感受诗歌与节日文化的关联;重阳节时,让学生吟诵王维的相关诗作,了解重阳节登高、思乡的文化习俗,通过节日场景加深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结合校园生活开展吟诵实践,教师在校园广播中设置“每日吟诵”栏目,每天早晨播放学生录制的吟诵作品,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随时接触吟诵;在班级文化墙展示学生的吟诵心得与创作作品,营造浓厚的校园吟诵氛围。鼓励家庭参与吟诵实践,布置“家庭吟诵任务”,让学生与家长一起选择古诗词进行合作吟诵,录制吟诵视频并在班级群分享,通过家庭互动让学生感受吟诵的家庭氛围,形成学校与家庭协同推进的传承模式[2]。

结束语:

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使命,当前这一教学存在方法单一、文化挖掘不足、与生活脱节等问题,需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设计分层训练、打造生活场景等传承路径解决。这些路径的实施,可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掌握吟诵技巧、理解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背景下探究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课堂有效性——把诗词唱起来[J]. 叶子. 中国新通信,2021(18)

[2] 诗境高远,文脉流长——小学语文之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探究 [J]. 许群 . 华夏教师,2020(14)

作者简介:

张金才(1982 年 9 月 10 日),女,汉族,湖北省石首市人,湖北大学毕业,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