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探索

作者

曾丽

新疆日报社 830000

引言:

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全新动力。媒体行业也要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致力于新闻内容生产,有效提高新闻内容的生产效率以及生产质量。但是一切技术的发展,均是一把双刃剑,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在内容生成上也催生了虚假信息、法律监管缺失等风险问题,所以当前应该合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由此可见,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新闻传播中的机遇与挑战

(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新闻传播中的机遇

首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显著提升新闻生产效率。人工智能依赖于搜索引擎、分析引擎、智能语言处理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等,可对热点话题进行自动收集,之后在依据模型与算法,于数秒内形成标准化的稿件。同时,人工智能创作平台具有自动翻译、智能配乐、智能生成字母、一键生成图片与视频等多项功能,可以有效优化各种资源配置,极大程度上缩减新闻内容的创作周期。其次,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进行个性化分发 ⌊1⌋ 。人工智能在生成内容后,依托数据挖掘技术,可精准勾勒用户画像,依据用户的喜好与需求,为受众推送针对性的新闻内容,从而有效优化受众体验,增强受众黏性。最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丰富新闻内容的表现形式。以往新闻内容以文字为主,呈现方式相对较为单一,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自动化整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素材,使新闻内容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有效激发受众的阅读与观看兴趣,进一步提高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

(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新闻传播中的挑战

首先,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存疑。人工智能技术降低了虚假信息的生产成本,有效增加了媒体平台上虚假信息的数量。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 AI 技术依赖于海量数据以及先进算法来智能化生成内容,但是部分数据来源不精准,使得AI 生成的内容失真。同时,生成的虚假信息会进一步攻击 AI模型,导致其生成的文本存在脱离现实等问题。此外,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深度伪造”技术具有迷惑性,使其呈现的虚假内容与真实信息相似,普通人无法辨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失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使受众丧失信任度。其次,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滥用会破坏舆论生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性。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存在的算法偏见,生成的内容会产生错误的舆论引导,使社会秩序紊乱。最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普及,使法律监管问题日益凸显。自动化内容生成使得人为干预空间大幅缩减,传统审核阶段难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复杂挑战。

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策略

(一)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新闻内容生成

新闻传播为了有效提高新闻内容生产效率与生成质量,应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功能效用,在新闻创作的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新闻机构应该搭建人工智能的新闻生产平台,并在平台中引入多领域、高质量的样本数据,开展模型训练,确保新闻内容生产具有逻辑性、创新性。同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可对热点新闻素材予以快速整理、编辑,生成标准化的文本。在内容生成后,人工智能技术还可对内容进行自动审核,将内部的敏感、错误信息标记出来。为了有效提高新闻内容的可读性,在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时,还需融合多种媒体元素,避免内容的枯燥乏味,之后再由新闻编辑处理细节问题,确保人工智能输出的新闻内容符合行业标准 [2]。例如,《人民日报》推出的“创作大脑 AI+ 平台”集合多款智能工具,其具备智能写作、语音转写、数据魔方、智慧媒体云、新闻大数据等功能,可自动提取新闻要素、生成新闻内容,通过一站式服务可以实现新闻内容的快速、高效生成,不仅新闻生产周期明显缩短,且新闻内容的多样性、可读性得到显著提升。

(二)借助人工智能算法,精准内容分发

新闻传播环节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精准分发,可以有效提高新闻报道的阅读率以及转发率。人工智能算法的介入为内容精准分发提供有力支持,体现在人工智能算法可深度分析受众浏览率、搜索率、评论率等数据信息,从而洞察受众的需求,为受众推送喜好的新闻内容。然而,过度依赖精准内容分发机制,可能会使受众出现接触相同题材内容的情况,引发“信息茧房”,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对推荐算法进行优化,提升推送内容的多样性,强化优质内容的投入,利用优质、正能量的内容,丰富平台的新闻信息资源,增加优质内容的曝光率,利用优质内容来破除“信息茧房”,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多样化需求。此外,新闻传播环节需要强化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收集受众的反馈意见,在受众提出内容同质化问题后,平台应该修改算法模型,确保推荐的新闻内容具有多样性。

(三)完善审核机制,破除信息迷雾

新闻真实是维持媒体公信力的基石,不注重新闻真实性的一切创新均属于本末倒置,所以在开展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应以维持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真实性为前提条件。一是,在技术应用层面,需要强化技术更迭,不断优化人工智能技术的算法模型,提升系统本身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从源头上规避失真内容的出现。例如,新华社推出“新华新语”在内容核查、虚假信息鉴别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二是,在人工层面上,需要完善人工审核机制。针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二次审核与校验,着重分析信息数据的来源,保证人工智能的真实性、客观性。新闻机构应该设定专业审核团队,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予以逐一审核,确保每篇报道得到推敲 131 。三是,在行业层面,需要构建完善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行业标准,确保新闻机构可科学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维持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在行业层面上,应该强化内部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使其可用敏锐的眼光,精准识别虚假信息,规避信息失真所带来的风险。四是,在公众层面上,需要告知受众强化信息的辨别,针对来源不明的新闻内容,应理性看待,不可盲目信任、传播未经查证的信息,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五是,法律层面上,也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起到约束作用,针对故意生产虚假信息内容的行为应予以严厉打击,追究法律责任,以此来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新闻传播中面临重大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有效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挑战,提倡采取“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新闻内容生成”“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算法,精准内容分发”“完善审核机制,破除信息迷雾”等策略,提高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水平,推动新闻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力力 . 人工智能新闻主播对传统新闻主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J]. 西部广播电视 ,2025,46(07):151-154.

[2] 邓社民 , 李昊 . 生成式人工智能新闻搬运行为的法律规制 [J]. 南京师大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5,(02):116-126.

[3] 王凤翔 , 李宜桐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形成新闻传播范式革命 [J]. 城市学刊 ,2023,44(06):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