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如何运用歌唱语音提高演唱水平

作者

任大为

盘锦市双台子区文化体育旅游发展促进中心

一、概述

歌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艺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歌唱者在演唱时,都必须尊重并掌握本国家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及规律,在语言中求风格、求表现,从而达到用歌唱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目的。歌唱语言的处理与文化艺术修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紧密相联的。一个歌唱演员要想在声乐艺术事业上有所成就,一方面离不开扎实、稳定的歌唱基本功,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加强全面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丰富和充实自己。很多歌唱者认为只要自己有一副好嗓子,再掌握了歌唱的基本功,就万事大吉了,这是非常片面的错误。

二、规范歌唱语言

我们一直提到的 " 字正腔圆 " 这个歌唱标准中,字正是前提。字正包括字准、字真、字纯想要要做到“字正”, 就首先要对的音素结构有准确的了解。我们在在歌唱过程中通常强调的是个字的字头、字腹、和子尾。字头要做到清晰准确、简练有力 , 有时还要根据作品风格内容的需要对对字头部分进行一些特殊处理。例如歌曲《曙色》中,“一年年花花开花落,冬去春来草木又蓬勃”的“蓬勃”,“一页页历史翻过 , 前浪浪远去后浪更磅礴”的“磅礴”“一座座火山爆发 , 天崩地裂君君王美梦破”的“爆发、美梦破”“一顶顶皇冠落地 , 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的“落地新说”, 汶些字词都是每一句歌词当中最重要要的点睛 , 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 , 如果我们只是按照一般字词词的演唱就完全体现不出作品的风格及韵儿 , 而我们稍稍对这些字进行一些特殊处理 , 比如延长一下字头或夸张一下字头, 作品的风格及作品所包含的历史厚重感就表现出来了。

演唱中“字正腔圆”的基础,既能提升技术层面的清晰度与控制力,也能深化艺术表现的情感层次。强调字头不单单对表现作品风格有帮助 , 对我们歌唱时的抓住稳定的声声音状态也起着决定性的作在实际演唱过程中 ,“ a . ai ”等宽母音可能的人开的过于 , 导致撑嗓子、音色发暗的情况出现 ,, 这时候就要宽母音窄唱调整歌唱的状态。而有的人则是把“ i ’ i , e i ”等窄母音咬紧, 听起来声音里出外进、缺少律动 , 力 , 这时候就要窄母音窍在歌唱过程中 ,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母音变形, 比如《啊, 我白哥》当中的“我的亲人啊”的“亲”字, 已经到了小字2 组白b , 如果还紧咬“ in ”这个母音,是一定定会影响正常的歌唱状态,这时候就需要对母音进行一点点形达到声音的统一。

歌唱语言高度的准确性这一特征不单单是吐字的准确晰,还要在这个前提下,尽量做到字与腔完美结合,声音、情感、韵味三方面融合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字正腔圆"。"字不正,腔难圆," 字不正,意难明,"" 字不正,音难听。" 可见,字音的准确对歌唱时的方法状态,作品内容的正确表达、听觉上的美感以及听众对作品的理解接受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歌唱语言的高度准确,是歌唱语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的艺术特性。

三、掌握歌曲风格

在我们平时的演唱中,通常都应用普通话的语音标准进行演唱,各地的方言和普通话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当我们在演唱一些民歌或民个风格的作品时,就要深入的了解一下歌曲中的地方语音特点,找出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关键的一些字,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更好的展示作品的风格韵味。例如《赶牲灵》这首歌,是一首典型的陕北民歌,具有西北部语言的特点,西北部方言中最有特色的,就是 " 我 " 这个字的发音。如果在这个歌曲中,我们还是把 " 我 " 字用普通话标准语音来唱,就完全体现不出地方特色。但如果把" 我"( Wo )在改为地方方言" e " 的发音,听众们就能深切的领略到作品带来的浓郁地方特色了。

除了字音方面的区别,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歌曲在语言风格上差异显著,这些差异源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及生活习俗。北方地区蒙古语元音丰富,多喉音和颤音(如“[khagulag]),词尾辅音轻化。满语阿尔泰语系,音节简洁,多复合元音。朝鲜语黏着语,音节结构简单,轻重音不明显。音乐风格自由节奏,五声音阶,大量使用“诺古拉”(喉音颤音),如《辽阔的草原》。吟诵式旋律,节奏单一,配合祭祀仪式。三拍子为主(如《阿里郎》),多用“颤音”和“滑音”,情感含蓄。西南地区(藏族、彝族、侗族、苗族等)语言特点藏语声调语言(如安多方言无音调,卫藏方言有高低调),辅音复杂(如“ ” [tra])。彝语六大方言差异大,多声调(如凉山彝语 4 个声调)。侗语声调多达 9 个,多复辅音(如“nyal” [ɲaː])。音乐风格高亢嘹亮,多用“真声 + 假声”切换,如《青藏高原》;宗教音乐(如“格萨尔史诗吟唱”)节奏自由。五拍子节奏,以大三弦伴奏,歌词多即兴。多声部无伴奏合唱,模仿自然声(如蝉鸣),如《蝉之歌》。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语言特点维吾尔语突厥语系,元音和谐(如“ئۇيغۇر” [uighur]),重音在末音节。哈萨克语多后缀,辅音弱化(如“қала” [qala] → “гала” [gala])。音乐风格大型套曲,使用“波斯- 阿拉伯音阶”,半音丰富,节奏复杂(如“赛乃姆”节奏型)。冬不拉伴奏,歌词即兴对答,旋律线条绵长。高腔山歌,多用“哎嗨哟”等衬词,如《上去高山望平川》。南方地区(壮族、瑶族、畲族等)语言特点壮语声调 6-8 个,多单音节词(如“ndaem” [ 种])。畲语保留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如“饭”读“pan²”。音乐风格二声部对唱(如“嘹歌”),多用“嘹—嘹”衬词,旋律婉转。祭祀长歌,节奏自由,语言古朴。即兴性强,多用“哦嘿”“哎呀咧”开头,如《梅州山歌》。台湾及海外华人地区语言特点台湾原住民语(如阿美族、布农族):多音节词,重音在倒数第二音节。闽南语/ 客家语声调复杂(闽南语7-8个调),入声字短促。音乐风格复音合唱,如《饮酒歌》;布农族“祈祷小米丰收歌”无半音吟唱。悲情色彩浓厚,多用装饰音(如《望春风》)。以“四句板”为主,问答式结构《高山青》(台湾原住民)、《爱拼才会赢》(闽南语)。北方民歌要豪放、粗犷一些,南方民歌要婉约、灵秀一些,高原地区的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而平原地区的民歌更多的是舒展、自由。

歌唱语言是有着丰富音乐性的语言。这个特性体现在语调的高低、顿挫,字音的强弱、轻重等方面,由此形成的歌唱语气和情态使语言的音乐性更加突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声乐作品本身的节奏与旋律己经决定了语言的音乐性,但是我们在实际展现作品的过程中,仍旧可以利用语言本身的音乐条件,使之与音乐的节奏旋律结合在一起,形成优美和谐的字音声腔,带来更完美丰富的音乐美感。

四、结语

总之,通过精准处理发音、气息与情感表达的结合,可以让演唱更具感染力和技术性。我们不仅要从声音技巧、表现能力等方面进行规范的训练,同时必须有过硬的视唱练耳、音乐理论做基础,还要掌握一定的中外音乐史,再尝试接触了解一些其它的姊妹艺术形式。歌唱语言的本质是“以声传情,以字达意”。通过科学训练咬字、共鸣与情感表达的协同,演唱者能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从“唱准音符”到“唱活作品”的跨越。核心在于精准控制语言细节,同时保持艺术表达的自然与真诚。可以走进剧院欣赏些交响音乐会、民族器乐音乐会,或者是看话剧、参观画展,刚开始接触可能会觉得离唱歌有些远、甚至有点无聊,但慢慢的我们的脑海里就会积累很多的信息,经常在艺术的海洋中徜徉,一定会对我们提高歌唱水平和艺术档次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久而久之,在演唱一些作品时这些信息和画面就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里,帮助我们更好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