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财政资金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路径探讨
余远
泌阳县财政局
引言
近年来,县级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功能持续强化,财政资金规模以及项目数量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然而因制度机制、人员配备以及技术能力等因素的限制,财政运行过程中风险问题频繁出现,给财政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1]。在预算安排、资金拨付、绩效管理关键环节,资金使用不规范、信息系统落后以及内部控制薄弱等问题突出,亟需借助体系化方式进行治理。在财政制度持续完善的环境下,构建符合县域实际情况的财政资金风险管理体系,是落实全面从严治财要求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基层财政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本文尝试从风险表现入手,系统论证管理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
一、县级财政资金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县级财政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化与结构化相互交织的特点,从资金使用不符合规范到财政运行出现不稳定,各种问题广泛存在并且相互产生影响,预算安排和实际支出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使年度财政调剂频繁,部分地区出现随意调整预算科目的现象,对预算的严肃性以及科学性造成削弱。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由于缺少全过程监控机制,出现资金使用范围不清晰、拨付延迟以及结余资金沉淀等问题,对财政效率产生影响,部分县级财政存在隐性债务规模增长速度较快的情况,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管理欠缺透明性,容易形成偿债风险。鉴于财政信息系统尚未实现全面打通,财务数据存在滞后以及不完整的问题,对及时识别风险的能力形成障碍。财政人员对政策理解不够充分或者履职没有到位,也有可能引起合规性风险,在扶贫、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资金使用过程中表现敏感,由于缺少跨部门协作机制,财政与发改、审计、纪检等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导致风险预警滞后,对潜在问题的反应变得迟缓。
二、县级财政资金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运行
财政资金在预算安排、拨付执行以及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隐患,这些隐患有可能由于监管方面的缺失或者制度存在空白,使资金被挪用、滞留,或者出现低效使用的情况,最终造成国有资源的流失。借助构建覆盖预算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对财政支出的过程控制,推动财政事项和资金安排实现有效匹配,减少随意性以及非规范操作的出现。以风控规则作为基础的信息化监管机制,可以提升对预算执行动态的实时监测能力,降低违法违规支出的概率。
(二)提升基层财政治理能力
基层政府在财政治理工作中承担政策落地、民生保障以及发展引导等多项任务,财政资金风险频繁发生容易对整体治理能力产生限制,构建系统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在制度和技术方面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可执行性。提高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借助风险识别模型以及绩效联动机制的搭建,促使财政管理从结果导向朝着全过程管控转变,实现对项目实施效果的动态评估与调整 [2]。财政干部在风控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渐形成规范意识与合规能力,推动基层财政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管理,在政策适配、资源配置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出更大的治理效能。
(三)推进财政制度现代化
财政制度现代化需要在规则治理、流程管理以及监督机制等方面实现系统性变革,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制度重塑的切入点,借助制度设计对资金分配逻辑、项目评审标准以及绩效评价模式进行统一规划,有利于形成上下连贯、逻辑相符的制度链条,提升财政政策执行的严谨程度与规范水平。在技术层面,促使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破除预算、国库、资产、审计等系统间的数据障碍,构建以数据作为支撑的制度运行闭环,并且融合内控机制与监督流程,把制度条文融入业务环节,有效消除制度执行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余地,实现制度对财政行为的有效约束与引导。
(四)防范区域性系统性财政风险
县级财政作为保障区域经济稳定运行的基础单元,如果出现风险失控情况,容易引起债务违约、项目停滞以及民生欠账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区域性乃至系统性的财政风险。构建财政资金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从源头把控财政收支的合理性,在预算约束与绩效导向之间实现动态平衡,降低结构性资金错配的可能性。在项目审批、资金安排以及支付执行等环节引入风险审查机制,有利于把潜在问题纳入事前预警、事中跟踪以及事后纠偏的全流程治理框架内。
三、县级财政资金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路径
(一)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
县级财政资金风险防控亟需构建统一、系统且权威的法规制度以及标准体系,以此作为治理的基础,当前现有的法规存在适用范围有限、约束力不够充足以及实际操作性欠佳等问题,亟需借助立法与政策制度的衔接进行规范,应从预算编制、资金分配、支付流程、绩效评价等环节着手,制定和财政风险防控紧密关联的操作细则以及审查规则,提高制度执行的针对性 [3]。标准体系建设要强化资金使用分类标准、风险识别指标以及审计评估基准,形成包括财政业务整个过程的标准链条,提升规范化操作能力。
(二)推进信息化与大数据监管
县级财政在推进风险管理工作时,需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数据驱动、智能预警以及动态监管的目标,传统的纸质台账和分散系统无法有效支持财政运行全过程的风险识别与监控工作,建设统一的财政信息平台成为提升监管效能的重要途径。该平台应包含预算执行、国库支付、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等多个功能模块,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以及流程的协同联动。基于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财政资金风险监测模型,依靠分析资金流向、支付频次、项目周期等数据特征实现异常识别与趋势研判,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时间序列分析,提高对资金跨区调拨、重点项目进度等事项的风险敏感度。
(三)强化财政人员风险管理素质
县级财政基层单位人员力量一般较为薄弱,存在财务管理人才匮乏、风险意识欠缺、业务能力结构单一等问题,故需要系统地构建财政人员能力提升机制,组织开展多层级且模块化的培训体系时,应结合最新财政政策、内部控制标准以及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情况,强化对预算绩效、审计监督、风险识别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建立岗位能力评估与轮岗交流制度,以此推动人才流动以及经验积累,形成复合型风控人才队伍,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把风险防控成效纳入绩效评价内容中,提升财政人员在制度遵循、合规操作以及责任落实方面的主动性。
结论
构建县级财政资金风险管理体系是当下财政管理从粗放迈向精细的必然需求,借助将制度、技术、人才以及协同机制进行系统融合,可以提升财政运行的透明度、规范性与安全性,在强化治理合力并提升响应效率的前提下,体系化风险管理不仅可以使财政运行保持稳定,还可以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财力保障环境。未来需强化政策顶层设计与地方因地制宜相结合,促使管理体系不断优化、运行机制形成高效闭环。
参考文献
[1] 蒋玥 . 对县级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探讨 [J]. 中国农业会计 ,2023,33(14):33- 35.
[2] 李庆军 , 刘欣 , 韦强 , 苏亚 . 县级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实践探索 [J]. 财政监督 ,2024,(03):13- 18.
[3] 蔡静 . 县级政府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策略探讨 [J]. 投资与创业 ,2024,35(08):31- 33.
[4] 李厚鹏 . 新形势下县级财政困难及对策分析 [J]. 中国产经 ,2024,(10):39-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