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背景下高中音乐古诗词歌曲教学策略
叶佳怡
浙江省三门中学 317100
伴随教育领域变革的持续推进,音乐教育所承载的文化传播与审美培育使命日益凸显。在此进程中,高中音乐教学如何有机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特别是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实践,已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关键议题 [1]。古诗词歌曲作为独具特质的文化传承媒介,既彰显着深厚的艺术价值,又凝聚着历史积淀、哲学思辨与美学精髓。在美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深入探索其在高中音乐课堂中的实践路径,既能助力学生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扬,亦能促进其审美格调与音乐素养的同步进阶。
一、重构教学载体,构建立体课程体系
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古诗词歌曲教学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然而现行教材内容存在明显的单一化倾向,过度集中于经典曲目导致教学素材缺乏层次性与时代性。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性重构。在曲目遴选方面,需建立经典性与多样性并重的选材标准,既要保留《阳关三叠》《渔舟唱晚》等具有典范价值的传统名作,展现中华音乐文化的深厚积淀,也需纳入《长相思·山一程》《二十四桥明月夜》等现当代新创作品,体现古诗词音乐的创新发展。通过构建历时性与共时性兼备的曲目库,有效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此外,课程架构可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块,即文化语境解析模块(通过对作品历史背景、文学渊源和艺术特征的深度阐释,建立诗词文本与音乐表现的互文关系)、审美体验深化模块(运用对比分析、情境再现等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歌曲的意境营造与情感表达特质)、创新实践拓展模块(鼓励学生参与二度创作,在艺术实践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理解)。这种课程设计既遵循音乐教育的认知规律,又凸显文化传承的创新要求,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阐释能力与创造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驱动学生深度学习
当下教学场景中,仍普遍存在“教师主导讲授—学生被动模仿”的线性传输模式,这种机械化教学范式已难以适应当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诉求。这种模式将学生框定在知识接收的被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其学习自主性与创造潜能的释放。为增强学生的互动体验与探究欲望,教师需主动革新教学策略,运用多元教学形态,强化教与学的双向呼应,引导学生对古诗词歌曲展开深层次研习。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可通过搭建特定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内在情感层面切入,体悟诗歌的深层意蕴,进而唤醒学习热忱与艺术品鉴素养 [3]。在模拟历史场景的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能直观触摸古诗词歌曲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完成从认知到体验的深度转变。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古诗词歌曲的改编创作,结合现代音乐元素重构经典旋律,在创作实践中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同时激发艺术创新能力,使学习过程从被动接纳升华为主动探究的深度研学状态。
三、推进跨学科融合,拓展教学疆域
古诗词歌曲教学应当突破传统单一学科的局限,构建多学科协同的教学范式。这种跨学科整合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更能促进其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立体化把握。在教学设计中,需建立音乐本体与相关学科的知识联结网络,形成多维度的教学架构。在具体实践中,可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历史维度重构,通过还原作品的历史语境,揭示创作背景与社会文化生态的关联性。以《胡笳十八拍》为例,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背景,解析蔡文姬“一拍一叹”的情感表达与时代特征的内在联系;二是文学审美解析,运用文本细读方法,解构诗词的意象系统与音乐表现的对应关系。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低绮户”的空间转换与旋律起伏形成的视听通感;三是哲学意蕴开掘,引导学生从存在论视角,体悟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与宇宙观照。如杜甫《旅夜书怀》“星垂平野阔”的时空意象,可延伸至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维度[4]。
四、结语
美育背景下的高中音乐古诗词歌曲教学,承载着贯通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教育的特殊使用,其价值维度多元而深刻。这一教学实践可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通过重构教学载体、创新教学方法、推进跨学科融合等路径,锤炼学生的音乐表现技能,提升其审美鉴赏水平,为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石成鑫 , 邵萍 . 融美育美——高中音乐教学新路径探研 [J].戏剧之家 ,2024,(36):172-174.
[2] 朱丽. 美育背景下高中音乐课程中古诗词歌曲的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 ,2023.
[3] 付艳 . 成果导向理念下初中古诗词情感教学实践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23.
[4] 王彦刚 . 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与诗词融合探讨 [J]. 新智慧 ,2022,(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