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智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路径

作者

刘鸿瑶 刘念 张琦 刘晓霞

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 四川省内江市 641100 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省内江市 641000

前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国老龄协会翻译,华龄出版社出版),积极老龄化是指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健康、参与和保障三大支柱,最大限度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强调老年人基于自身需求与能力持续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并将疾病或失能状态推迟至生命末期。在老龄化趋势明显的当代社会(根据中经数据提供的信息,中国 65 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数已经从 2010 年的 1.19 亿人持续增长至 2024 年的 2.2 亿人),积极老龄化是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其直接关系国民幸福指数。

智慧养老则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措施。智慧养老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可以对老年人进行 24h 实时监控与服务,减少老人享受生活的后顾之忧。例如,老人摔了一跤,其随身携带的检测设备可利用重力感应器,分析其是否摔倒。如判断结果为老人摔倒,则通过网络通信协议,与其家人与 120 平台进行联系。120 平台可按照 GPS 定位,派出医务人员,使老人及时得到照料与医治,避免不可挽回的后果。

人才是第一资源,任何一个领域的蓬勃发展,都需要大量人才的推动。然而,现有养老人才的培养措施,依旧以传统培养模式为主。对智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相对匮乏,使得市场上,精通智慧养老人才极为稀少。而人才匮乏的问题,又进一步地影响了智慧养老的推广与普及。鉴于此,本文将对智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路径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旨在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智慧化服务,提高其生活幸福感。

一、智慧养老模式

智慧养老模式可分为两种。一是智慧居家养老模式。所谓居家养老,就是老年人主要在家中安度晚年,主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而智慧居家养老是传统居家养老的延伸与质量保证。其继承了以血缘为纽带,家庭成员相互支持为主题的传统养老方式,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为核心,通过普适计算、语音图像识别技术与智能感知,对老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检测,使老人的日常生活体验(尤其在出行安全与健康状况方向)可被子女远程查看。同时,利用智能家居系统,为老人提供便利。例如,部分老人行动不便,可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进行灯光控制,电视开启。利用智能健康助手对老人的血压、脉搏进行检测,在老人发生问题后,及时触发警报。此外,可利用专家系统,根据老人的实际身体情况,生成服务方案,例如,饮食搭配、运动计划等,确保服务具有针对性。

二是智慧养老院养老。两种养老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居住地的不同,智慧养老院模式下所有养老活动均在养老院进行。通常,对象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迈残疾老人,或没有家人照顾的孤寡老人。此类老人身体机能严重下降,自理能力普遍较差,极易发生安全事故。此外,养老院内配套有休息场所、娱乐场所、健身场所与花园。这些技术在丰富老人生活的同时,也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潜在的风险。这是由于上述场所区域较大,管理人员难以照顾到每一个位置的老人。在老人发生危险后,难以定位,对老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较为严重的威胁。而智慧养老院则利用 GIS 技术、GPS 技术、运动传感器对老人的动作、位置进行实时监测。如存在异常,则及时采取手段。同时,机器视觉技术可自动识别养老院内的风险点,如桌角过于尖锐,危险物品放置不当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风险。

二、智慧养老服务人才核心能力体系

(一)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

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智慧养老服务人才需要掌握医学知识(如认知障碍护理、老年慢性病管理等)并可以将其与信息化技术(如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构建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适老化健康监测方案。另一种是伦理学与管理学的协同应用能力。在开发智慧养老产品的过程中,需对隐私伦理与技术效率予以平衡。在利用算法对健康数据进行处理时,需考虑老年人的情感接受度以及老人的隐私安全。

(二)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

在智慧养老体系中,陪伴机器人、智能护理床等智能设备是核心。因此,智慧养老服务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设备操作能力,并可以处理微小的故障。同时,丰富的、多元的数据,可以帮助服务人才制定服务策略,了解老人的实际身体状况,是智慧养老的重要支撑。所以,智慧养老服务人才必须具有分析健康数据的知识与能力。例如,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对社区体检记录、可穿戴设备监测数据等多元数据进行整合,确保对老年人身体状态的判断具有精准性,从而制定高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健康维护方案。

(三)应急能力

老年人身体机能显著下降,主要表现为肌肉力量下降、代谢减缓、感官退化、认知能力减弱以及免疫降低。这一状况,导致在照顾老年人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例如忽然滑到等,而老人的身体又难以承受突如其来的状况,极易造成身体损伤。因此,智慧养老服务人员必须具备应急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处理紧急状况,减少老人生活中的风险。

三、基于积极老龄化的智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路径

(一)跨学科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相比于传统的养老方法,智慧养老具有系统化的基本特点,融合了人性化服务、智能硬件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关键要素,涉及到多个领域的技能与知识,如数据处理、智能设备管理、社会服务以及医疗健康等。鉴于此,有关部门需在不同学历层次间构建相互补充,彼此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以产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增设、调整相关专业。但需要重视的是,各专业之间应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例如,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养老的核心,其负责对老人身体状况的检测以及对老人所处环境的检测。在开设物联网有关课程时,应当融合医学类内容。使服务人员了解,不同情况老人所适宜的环境以及各项身体指标的含义。只有这样,方可为老人提供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生活建议,确保老人能够以健康的身体应对晚年生活。

同时,在跨学科教育中,每一门课程均须融入道德教育、伦理教育与普法教育。这是因为,老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部分老人甚至患有瘫痪、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进行道德教育与伦理教育,是为了使服务人员树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正确理念,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以无微不至,认真负责的态度面对老人,在运用数字化技术时,保障老人个人隐私。进行普法教育,是为了使服务人员能够端正自身的行为,避免虐待老人现象的发生。

(二)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构建数字孪生实践平台

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是服务人员必须具备的技能,这一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方能掌握。然而,部分院校的教师在毕业后,便步入教育岗位,缺乏一线实践经验,难以为学生提供支持。同时,由于老人的脆弱性,大多数家庭不愿为经验匮乏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这一状况,使得学生难以得到锻炼,专业长时间止步不前。面对上述两个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予以解决。首先,进行校企合作。定期邀请相关人士(如健康企业顾问、养老机构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从业人员以及经验丰富医师)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讲座等形式,分享自身的工作经验,为学生提供体验式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智慧养老产业具有深刻的理解。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使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提高实际应用水平。其次,搭建数字孪生平台。数字孪生是指,以数字技术为物理对象或过程创建一个虚拟的“双胞胎”。这个虚拟模型不仅具有与实际对象相似的外观和结构,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基于实时数据来反映实际对象的状态、性能和行为。数字孪生的构建依赖于物理模型、传感器数据、运行历史等多源信息的集成,通过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通过该项技术,可以对智慧养老场景进行模拟。这一方式,即可提高服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也可以避免因服务人员技术不熟练,而对老人造成伤害。

(三)提高应急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一是小组讨论教学。教师可预设某一情境,如老人瘫坐不起,表示身体没有知觉,而随身智慧检测设备显示一切正常。随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导致该问题的原因与处理方法,例如,是否为突然性疾病,是否为设备故障,是否为老人认知不清,再采取与之相应的应对手段。在小组内部达成共识后,再在课堂上进行宣讲,宣讲内容包括自身的处理方式,采用该方式的理由以及注意事项。此时,其他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追问。这一教学方式,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升参与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情景剧教学。由部分学生扮演老人,模拟应急情境,另一部分学生扮演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应急措施,而教师则在一旁维护秩序。对于在情景剧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应给予一定物质鼓励,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结束语:总而言之,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日趋成熟,信息化、智能化,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向养老产业输送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有关院校必须通过跨学科教学、搭建数字孪生平台等方式,提高其专业能力,使之符合行业发展需求。但需要重视的,本文所述部分方法,如数字孪生平台,须要耗费大量资金,对部分中小型学校而言,具有较大的资金压力,为普及造成一定的困难与阻碍。因此,如何使之廉价化,应是相关科研单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一作者:刘鸿瑶,女,汉1987.05,本科,护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与管理、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第二作者:张琦,女,汉研究生,护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智慧养老及人才培养

第三作者:刘念,女,汉本科,护理系,讲师,研究方向:老年护理教育教学

第四作者:刘晓霞,女,汉本科,护理部,主任护师,研究方向:老年慢病管理与居家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