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泰山民俗对外传播现状及创新途径研究

作者

杨珊珊

泰山学院 271000

一、引言

泰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其周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宁阳县的蟋蟀文化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行于明清,被誉为“中华蟋蟀第一乡”,2008 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本研究以宁阳蟋蟀节为个案,分析泰山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创新传播路径,为泰山民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供参考。

二、宁阳蟋蟀文化及其传播现状

(一)宁阳蟋蟀文化概述

宁阳蟋蟀文化源远流长,尤以泗店镇为代表。当地特有的钙质土壤和气候孕育出品质卓越的蟋蟀,素以“个大、色好、骨丰实、牙坚硬、皮条老、性刚烈”著称,被誉为“江北第一虫”。据《功虫录》记载,清代全国著名斗蟋中宁阳虫占比显著,历史上享有“天下斗蟋第一虫”美誉。

斗蟋之风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从宫廷普及至民间,形成捕、养、斗的完整文化体系。1998 年起,蟋蟀大赛成为泰山登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 年“宁阳蟋蟀”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蟋蟀产业已成为宁阳特色经济支柱,每年吸引超8 万人次爱好者,带动 60% 劳动力就业,衍生出用具制作、工艺品、特色旅游等产业链,“文化蟋蟀罐”等创新产品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形成独特的“小虫经济”模式。

(二)对外传播现状分析

当前传播过度聚焦蟋蟀交易与竞技等商业活动,忽视其作为古代“八艺”之一的文化深度。历代蟋蟀题材的文学、绘画及饲养技艺等非物质遗产未成体系整理,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如“小中见大”的生命观)亦传播不足,阻碍国际受众理解其文化价值。

依赖线下文化节,缺乏持续传播力;新媒体平台更新少、内容重复,视觉与互动体验弱;多语种支持严重不足,英文资料质量低,小语种内容几近空白;未有效利用国际主流社交平台,错失海外传播机会。

海外认知度极低,超 90% 国际受众不了解;交流多靠爱好者自发,缺乏官方系统推广;国际游客占比不足 5% ,且多为华人;蟋蟀生物学价值未获国际学术界关注,丧失通过学术路径提升影响力的可能。

三、宁阳蟋蟀文化传播的SWOT 分析

(一)优势 (Strengths) 分析

宁阳泗店镇独特的钙质土壤( pH 值 7.5-8.2 )与水文气候,孕育出“青、黄、紫、红、黑、白”六大品系优质蟋蟀。中科院检测显示,宁阳蟋蟀钙含量高出其他地区 23% ,直接形成“骨丰实、牙坚硬”的生理特性。这一地质生物资源具不可复制性,使宁阳成为全国最大野生蟋蟀产地,每年吸引超6 万“虫客”前来。

从《诗经·豳风》到唐代《开元天宝遗事》宫廷斗蟋记载,再到清代《功虫录》载 26 只名虫中宁阳占 9 只,形成完整文献传承体系。当地仍保留“相虫八诀”(看、称、比、试、养、训、斗、祭)技艺及“虫王庙会”“开盆仪式”等民俗,构成活态文化遗产。

(二)劣势 (Weaknesses) 分析

蟋蟀生命周期短(约70 天),导致产业高度集中,形成显著的“潮汐式”经济,引发人力资源配置不稳和服务队伍专业化难题。受限于比赛空间小、时间短、专业性强,普通观众难以理解与欣赏,即使借助技术增强,整体观赏满意度仍然较低。从业者年龄与能力两极化,既懂传统又通外语、能运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

(三)机遇 (Opportunities) 分析

宁阳蟋蟀文化源远流长,泗店镇是其核心代表。当地特有的钙质褐土和适宜气候孕育了以“个大、性烈、凶狠善斗”著称的优质蟋蟀,被誉为“天下斗蟋第一虫”,2009 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 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斗蟋传统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现代以来,宁阳通过举办“中华蟋蟀友谊大赛”(始于 1998 年,2018 年后升级为“蟋蟀世界杯”)、开发动漫IP《蟋蟀王国》、创新文创产品(如文化蟋蟀罐、鸣虫棒棒糖)58 等方式推动文旅融合。蟋蟀产业年均吸引超 8 万人次游客,带来超10 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并带动了 60% 的当地劳动力参与。

政府通过成立蟋蟀研究院、完善基础设施、举办国际赛事及政策扶持积极推动该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小虫经济”模式。

(四)威胁 (Threats) 分析

过度捕捉致使野生蟋蟀种群显著减少,2023 年优质个体捕获量较2015 年下降 41% ;同时,农药使用导致栖息地萎缩,五年内适宜生境比例由 68% 降至 39% 。

商业化引发三重异化:传统辨虫技艺被简化为“以重论价”,滋生作弊行为;节庆过度娱乐化削弱“虫道”哲学内涵;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电商平台所售所谓本地蟋蟀罐实际多为外地代工。

国内如沧州、商丘等地通过政策扶持分流虫商资源;国际上面临泰国大型蟋、日本鸣声蟋等替代产品竞争,且西班牙斗蟋赛事已进入国内,加剧市场竞争。

四、创新传播途径

打造沉浸式数字博物馆,通过 VR/AR 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制作微纪录片并开展跨平台互动推广;开发升级动漫 IP 及潮流衍生品,吸引年轻受众。

设计跨区域主题旅游线路和特色夜游项目;开设实践课程与远程观测平台,增强体验性;推出多元文创产品,拓展产业链价值。

建立专业多语翻译与术语库系统;升级国际赛事,扩大媒体合作与海外影响力;开展学术研究与合作,推动非遗申报。

实施生态保护与绿色技术,建立资源保护体系;推动非遗进校园与青少年培养;创新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机制。

五、结论

宁阳蟋蟀文化作为泰山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传播需要突破传统模式,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体系。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文旅深度融合、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可以有效提升泰山民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未来应进一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泰山特色的文化IP,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文菁 . 乡村振兴战略下山东宁阳蟋蟀文化的生态开发与传播路径研究 [J]. 今传媒 ,2023,31(10):101-104.

[2] 徐健 . 宁阳蟋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 SWOT 分析 [J]. 特区经济 ,2008,(10):175-176.

[3] 胡太东 . 艺术、文化的渗透对蟋蟀产业品牌的影响 [J]. 剧作家 ,2014,(02):176.

[4] 李秀萍 . 陕北民俗文化及其对外传播现状与路径研究 [J]. 安康学院学报 ,2020,32(04):60-65.

[5] 梁力凡 , 谭江 , 向云华 . 贵州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现状研究 [J]. 产业创新研究 ,2019,(03):38-39.

[6] 初莉雅. 山东宁阳斗蟋蟀民俗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2020.

[7] 蓝洛葳 . 小蟋蟀带来大财富 [J]. 大众理财顾问 ,2011,(11):58.

支持项目:

基金项目:2025 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一般项目《新媒体时代多语种泰山文旅海外传播路径研究——基于跨文化传播与数字化创新的双重视角》

横向项目:2025 年横向项目《宁阳民俗文化资源挖掘与产业化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