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物流业绿色化发展的战略路径研究

作者

刘府旺 宋政

济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2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约束加剧的背景下,物流业的绿色化转型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以物流业绿色化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为核心,系统分析其对社会责任、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研究提出,通过多式联运优化、绿色包装体系构建、政策协同激励等路径,可推动物流业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方向转型。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为政府、企业及行业组织制定绿色物流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物流 可持续发展 多式联运 政策协同

引言

物流业作为全球贸易与消费的核心支撑产业,贡献了超过10%的全球碳排放量,其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联合国数据显示,物流运输占全球石油消耗的25%以上,且碳排放增速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双碳”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要求物流业加速绿色化转型。绿色物流不仅是对环境责任的响应,更是企业提升竞争力、优化成本结构的关键路径。本文聚焦物流业绿色化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旨在为行业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1 物流业绿色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1.1 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品牌价值

绿色物流通过减少污染排放、推广环保技术,助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例如,京东物流通过使用可循环快递箱与新能源车辆,年减少碳排放超20万吨,其“青流计划”显著提升了品牌公信力与消费者认可度。此类实践表明,绿色化可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1.2 缓解环境压力,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

传统物流模式依赖化石能源,导致空气污染、资源浪费与生态破坏。绿色物流通过优化运输效率与资源循环利用,可显著降低环境影响。据测算,若全球物流业推广多式联运,碳排放量可减少30%以上,同时降低运输成本15%-20%。这一路径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气候行动”等目标高度契合。

1.3 降低运营成本,增强经济可持续性

绿色化并非单纯的成本投入,而是通过效率提升与资源节约实现长期收益。例如,菜鸟网络通过智能装箱算法提升货车装载率10%,年节省包装材料费用超亿元;顺丰速运通过推广电子面单与循环中转袋,年减少纸质面单使用量90%。此类案例表明,绿色化可通过技术创新直接优化企业成本结构。

2 物流业绿色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2.1 多式联运优化:重构运输网络

多式联运作为物流网络优化的核心策略,通过整合公路、铁路、水运与航空运输,可显著降低单一运输模式的高能耗与低效率问题。根据运输经济学理论,多式联运的网络效应能够通过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实现边际成本递减。例如,中欧班列采用“铁路+海运”联运模式,其碳排放强度较纯公路运输降低40%,运输周期缩短15%-20%(中国交通运输协会,2021)。然而,多式联运的推广面临基础设施碎片化与标准不统一等挑战。政府需优先完善内陆港、铁路枢纽及跨模式转运设施,并制定统一的集装箱规格、数据接口标准及关税政策,以促进运输链无缝衔接。此外,可借鉴欧盟“泛欧交通网络(TEN-T)”经验,通过顶层规划构建区域性多式联运走廊,提升物流网络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2.2 绿色包装体系:从设计到循环

绿色包装体系的构建需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涵盖材料创新、循环模式与标准化管理三个维度。首先,材料创新是基础。可降解塑料(如聚乳酸PLA)与生物基材料(如竹纤维)的应用可减少石油基塑料的环境负荷。轻量化设计则通过降低包装重量减少运输能耗,例如,雀巢公司通过优化矿泉水瓶结构,使单瓶塑料用量减少20%。其次,循环模式需依托逆向物流网络。亚马逊的“包装返还计划”通过消费者参与回收,使包装重复利用率达60%,同时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最后,标准化管理是制度保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绿色包装准则》(ISO 18601)为包装设计、回收与认证提供了全球性框架。中国《绿色物流指标体系》亦将包装可回收率纳入企业评级标准,通过政策激励推动行业转型。生命周期评估(LCA)研究表明,绿色包装体系可使物流业碳足迹减少25%-30%(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2)。

2.3 政策协同激励: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

绿色物流转型需依赖政策工具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财政支持方面,政府可通过税收减免、补贴及绿色信贷定向支持企业技术升级。例如,德国对使用电动货车的企业提供每车9000欧元的购置补贴,推动新能源物流车辆普及率提升至18%。碳约束机制则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倒逼减排。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要求进口商品核算隐含碳排放,促使跨国物流企业优化供应链碳管理。中国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TS)已覆盖物流行业,2022年碳排放配额成交均价达60元/吨,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经济激励。行业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是规范市场行为的关键。例如,日本《绿色物流法》强制要求企业披露运输环节碳排放数据,并与政府碳达峰目标挂钩,形成刚性约束。政策协同需避免“一刀切”,通过动态调整工具组合(如“胡萝卜+大棒”策略)平衡环境目标与企业竞争力。

2.4 技术创新赋能: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

数字技术为绿色物流提供了底层支撑,其赋能路径包括智能调度、碳追溯与资源共享。智能调度系统依托人工智能算法优化路径规划与装载方案。例如,UPS的ORION系统通过实时路况分析,使车辆年均行驶里程减少1600万公里,相当于减排1.3万吨CO₂。碳排放监测需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不可篡改与全链透明。马士基与IBM合作的TradeLens平台,通过区块链记录集装箱运输的碳足迹,帮助客户选择低碳供应商。共享物流平台则通过整合社会闲散运力提升资源利用率。满帮集团通过车货匹配算法将货车空驶率从40%降至15%,年减少碳排放超百万吨。技术创新需克服数据孤岛与技术兼容性问题,建议建立行业级数据共享平台,并推动5G、边缘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部署,加速技术扩散与应用落地。

3.结论与展望

物流业绿色化发展是应对环境挑战与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本文提出,需通过多式联运网络重构、绿色包装体系完善、政策协同激励及技术创新融合等路径,系统性推进绿色化转型。未来,随着碳关税、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投资等全球规则的深化,绿色物流将加速从“可选”变为“必选”。建议政府加强跨部门协作,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学术界深化绿色物流评价模型研究,共同构建高效、低碳、可持续的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友国,蒋鸿宇.统筹“双碳”目标下的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J].世界社会科学,2023,(04):121-146+244-245.

[2]李健,白子毅,李柏桐.双碳背景下京津冀物流业碳排放脱钩及影响因素研究[J].城市问题,2022,(05):69-76.

[3]汪旭晖,谢寻.数字科技创新引领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机制与路径——基于京东物流的案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45(05):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