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中职思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贾冬青
开封市卫生学校,河南开封 475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媒体已经成为中职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博、微信、短视频、在线教育平台等新媒体工具,不仅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了其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在此背景下,思政教育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应对网络挑战,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现状。国内外对新媒体与教育融合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新媒体与课程创新,价值观教育与信息传播,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以及网络信息对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影响。然而,针对中职学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系统研究仍相对缺乏,尤其是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和数据评估尚不足。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系统分析新媒体环境对中职思政教育的影响;探讨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可操作的教育策略和实施路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价值:丰富中职思政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新媒体与思政教育融合模型;实践价值:为教师提供科学教学方法和班级管理方案,提升教育效果;社会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二、理论基础
(一)新媒体教育理论。新媒体教育理论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的深度融合。其主要特征包括,互动性,多样性,个性化。
(二)思政教育理论。思政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其主要理论包括,德育理论,体验式教育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三)融合理论依据。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可以实现:信息技术赋能课程教学和活动组织;学生通过互动和参与实践,将道德认知内化为实际行为;教师可以实时监控学生参与情况,科学评估教育效果。
三、中职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生特点,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自我认知形成期,使用新媒体频繁,信息获取渠道多样,但信息甄别能力有限;学习兴趣与职业规划意识参差不齐,心理素质发展不均衡;对思政课程传统模式接受度低,课堂参与积极性不足。
(二)思政教育现状。课程模式单一,课堂以理论灌输为主,互动性弱。评价机制缺乏,师资和资源有限,教师对新媒体应用能力不足,教育资源未充分整合利用。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对中职思政教育的机遇。(1)信息传播快捷、资源丰富 新媒体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2)支持个性化教育,可以为不同兴趣、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和教育路径,实现精准教育。(3)促进实践活动创新,新媒体环境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样化实践方式,如线上社会调查、虚拟职业模拟训练等,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挑战:(1)信息碎片化与价值观多元化。新媒体信息量大、来源广,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容易受到碎片化信息和不良内容干扰,可能形成价值观偏差。(2)注意力分散与学习效率下降。新媒体内容形式多样、更新迅速,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3)网络伦理与安全风险。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可能接触不当内容或参与不当行为,如网络暴力、信息泄露或不良社交互动,这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
(三)新媒体机遇与挑战的教育启示。课程内容需数字化与互动化,使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除了课堂考核,还应利用新媒体数据追踪学生在线参与、讨论深度、实践活动完成度,实现教育过程全覆盖。
五、实施策略
(一)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将新媒体工具融入思政课程,增加体验式教学环节。 利用微课和网络课程提供学生自学机会,实现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复盘闭环教学。
(二)班级管理与实践活动。建立班级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在线讨论平台,发布思想教育内容及实践任务。 组织网络社会实践、线上公益项目和虚拟职业模拟训练,提升学生责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育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学习参与、思政素养、心理健康、职业道德等。数据化管理,通过新媒体平台收集学生参与数据,分析教育效果,及时调整策略。个性化反馈,根据数据和行为表现为学生提供差异化辅导方案。
六、案例分析
案例:护理班“职业伦理与心理辅导结合” 。
(一)背景与问题分析。护理专业中职学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面临多重心理压力,学生易产生紧张与焦虑情绪。学生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容易在医患沟通或团队协作中产生冲突。部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社会价值、责任感和职业伦理认识不足。因此必须通过职业伦理教育与心理辅导结合的融合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二)实施目标。本案例的主要目标包括:心理健康目标,提升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压力管理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培养学生心理韧性,提高应对实习和职业挑战的适应能力。职业伦理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职业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三)实施方案。(1)课程设计,心理健康专题课程每学期设置专题课程,涵盖情绪管理、压力调控、心理韧性训练等。课程中加入护理职业压力情境模拟,让学生在模拟压力环境下学习自我调节技巧。 职业伦理教育课程,结合护理职业特点开设“职业伦理与责任意识”课程。(2)实践活动设计。心理辅导教师与班主任定期开展团体或一对一辅导。学生记录压力来源、情绪变化及应对措施,形成心理成长档案。教师通过观察与记录,对学生个体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指导。
(四)教育效果与经验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伦理教育结合,形成理论—实践—评价闭环体系,提升教育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积分制、激励机制及心理成长档案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教育效果的重要工具。情境模拟和实践训练真实性越高,学生心理健康与职业道德提升效果越明显。
七、结论与展望
新媒体为中职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创新平台,提升了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面对信息碎片化、价值观多元化和师资能力不足等挑战,需要构建课程、管理、评价闭环体系。 教育实践表明,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伦理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可显著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展望未来,应加强教师新媒体能力培训,优化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探索可持续、科学的中职思政教育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 , 2021, 42(5): 12-18.
[2] 张建华. 职业教育中思政课程创新研究[J]. 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 , 2019, (10): 22-26.
[3] 李晓东 .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J]. 教育探索 ,
2020(12): 45-48.
[4] 刘敏.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策略[J]. 心理学探
新 , 2020, 40(6): 101-106.
[5] 陈晓梅 .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J]. 职业教育论
坛 , 2018, 37(8): 33-38.
[6] 赵晓红 . 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 [M]. 北京 : 高等教
育出版社 , 2018.
[7] 刘芳 .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研究 [J]. 教育研
究 , 2020, 41(7): 45-52.
[8] 王鹏.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J]. 职教
研究 , 2019, 40(12): 25-30.
[9] 孙红. 工匠精神视角下的中职思政教育探析[J]. 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 , 2021, (6): 50-55.
[10] 韩梅 . 中职护理专业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J]. 护理教育 , 2020, 15(3): 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