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管弦乐组曲《五妙欲》创作创作技法解析
德青曲珠
西藏日喀则市民族艺术团,西藏,日喀则市,857000
因此选择了以藏族传统文化为题材和藏族传统音乐为素材的组曲《五妙欲》等五部(首)作品及其技法解析作为论文的内容,并按此内容创作音乐作品撰写论文。论文以学位作品创作技法解析的形式体现。
同时改论文阐述作品追求的审美观念等进行了阐述,为作品的表演、欣赏和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音乐作品,乐谱,技法,分析,创作札记。
管弦乐组曲《五妙欲》是心脏的跳动契合音乐的节律,一呼一吸的气息在音乐中无处不在……,而且不断循环。在音乐创作中,将把生命的气韵置于其中并形成与之同构的气息是一种多么有益的探索!同时,将把文化理念转化成音乐形式也是一种意义不乏的尝试。管弦乐组曲《五妙欲》就是这种结合的探索,将把寓意各异的“五欲”转化成情绪各异的五个音乐篇章。通过乐器之间的对话,在刚柔、动静、强弱、虚实等的结合中创造一种犹如生命无常的音乐状态。
管弦乐组曲是指有若干个乐章组合的完整的套曲,依照拍子、速度和风格的对比效果为原则,用一个共同的调把各曲统一起来,因而使各个乐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管弦乐组曲《五妙欲》是一部遵循管弦乐组曲的模式创作的一部组曲,各个乐章之间有着回旋曲式的结构框架。
该论文对其创作意象、创作构思、创作手法的全面解析,因此撰写此技法解析对此作品的意义同样重要。
以下是管弦乐《五妙欲》的创作意象、创作构思、创作手法、乐曲分析的具体解析。
1. 创作意象
在这部管弦乐组曲的创作过程中,因其创作意象的设定是藏族传统象征符号“五妙欲”为创作的题材来源。“五妙欲”是藏族传统各种象征符号当中最为精妙的组合,它分别为吸引色、声、香、味、触的五种感官,在传统上将其称为五种欲望,它包括:镜子表示“色”即视觉;琴表示“声”即听觉;焚香表示“香”即嗅觉;水果表示“色”即味觉;绫罗表示“触”即触觉。1 这部作品将把表示五种欲望的色、声、香、味、触分别创作成五个乐章的管弦乐组曲,试图将表示五种欲望的五妙欲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
首先,为了使作品更加贴近演奏的便利性以及考虑到在西藏尝试演奏的实践性,将把各个乐章的写作重点放在良好的旋律性音响效果和简单明了的结构框架上。其次,因为管弦乐《五妙欲》是属于大型器乐类作品,其曲目的结构形式与内涵容量以及曲目的时间长度上有一定要求,所以要掌握好各个乐章乐思发展变化的持续性与多样性,静态性与动态性,在音乐主题的发展与积累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实现滴水成海搬的量到质的平衡。最后,此作品的创作主要遵循藏族民歌音调的旋律风格特色,试图创作新的藏族风格器乐作品,利用管弦乐队音色的多样性,形成整体与局部的对比统一,努力实现美妙完满的交响性音响效果。
2. 创作构思
1. 整体结构
管弦乐组曲《五妙欲》由回旋曲式构成,各部的中段之间存在主题动机相辅相成的关联,使其始终呈现相互对比与交融的整体音响布局。
3. 创作手法
由于主题素材是由传统民歌音调的提炼与重组构成,因此具有明显的对比因素。具体采用了以下几种创作手法。
首先,采用了民族风格音调。
A 主题素材使用不同管弦乐音色与音区中的“堆积”发展变化手法,从单线条到多线条积累,从统一节奏型到多种节奏型的介入等,以期达到“百乐齐鸣”的整体效应——最终达到素材的量到质的完满变化。
B 主题素材采用民歌旋律完整的方式出现,到完满的合奏周期后,出现简短的插入小段,其后运用民歌截断的旋律,在管弦乐队不同的音色区轮奏后逐渐走向乐曲的结尾。
4. 乐曲分析
1. 曲式结构
由回旋曲式构成,在每个部级结构的中段又插入了具有对比因素的对比主题的衔接段,构成曲式结构的动态化。
A+B+A1+C+A2
2. 音乐织体(1)第 I 乐章“色”
首先,由竖琴与弦乐低音区以及木管组上构成引入部分。其次,A 主题以小节为单位,遵循斐波纳奇数列逻辑的黄金分割数(1.2.3.5.8.13.21),构成句式(段落),从大提琴声部开始递增出现,各个弦乐上引入同一节奏,不同音高的主题采用变奏的音型。第三,在管乐各声部组与打击乐上引入了插入段。第四,各声部在加入的过程中引入主题的同时在各个声部间采用了模仿复调的技法。第五,再次进入插入性音响片段之后,整个乐队进入主题旋律化变奏的全奏状态中走向全曲的结尾。
(2)第 II 乐章“声”
此乐章为快板。首先在弦乐与打击乐组构成了引入部分。其次,B 主题从低音提琴开始以两个四分音符的形式进入,此后逐渐在各个弦乐上以倒计数(4.3.2.1.)形式进入的同时,每个声部上出现的时值翻倍缩短。其后进入了插入戏剧性切分节奏模进后,然后再次引入B 主题完满全奏的同时,加快了插入性主题出现的周期,最后乐曲在插入性切分模进的变奏上结束全曲。
(3)第 III 乐章“香”
首先,由弦乐队长音与定音鼓轮奏开始引入。其次,在第一小提琴声部上开始引入 A 主题的变奏扩大旋律的同时,其他弦乐在做长音持续的铺垫以及局部性模仿。将这样的演奏模式在各个乐器组上逐渐出现,分分合合,时疏时密,最后引入了稍快的 A 主题再现并走向该乐章的结尾。
(4)第 IV 乐章“味”
首先,从定音鼓开始以递进的形式进入了乐曲的简短引子并慢慢的退出,为 C 主题的进入做了铺垫,其后从弦乐队开始在各个声部上进入了乐曲的C 主题。
民歌旋律片段的全奏既模仿句在管弦乐各个器乐组之间形成了“你动我静,我动你静”的交换演奏的状态,随后引入了的乐曲开始处的弦乐组递进式的长音引子乐段并走向结尾。整个乐曲形成了首尾呼应的趣味结构。
(5)第 V 乐章“触”
此乐章为整个组曲各个乐章的回归点,不仅是曲式结构以及调式调性上的回归,更是主题动机或素材融合入上的回归。整个乐曲引用了前四乐章的各种素材的拼贴既重组,并达到了这部管弦乐组曲的题材“五妙欲”在传统概念上的五种不同象征意义的器具集聚一块所构成的精妙组合“五妙欲”,也能体现其主题寓意人应当拒绝汇贪欲之“五欲”既“色”“声”“香”“味”“触”的积极思想。
管弦乐组曲《五妙欲》是这种结合的探索,在刚柔、动静、强弱、虚实等的结合中创造一种犹如生命无常的音乐状态。
结语
该作品在当代创作思潮的引领下,学院派艺术音乐创作也趋于多元化。其中,基于多元文化视域的多样性发展则是其基本特征。应该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音乐领域之一,其中包括观念、技法、形式、内容以及其它许多值得关注的因素,在藏族题材和体裁的作品,以及藏族作曲家创作的作品方面,也积累有相当丰富的各类作品。
参考文献:
[1] 贾达群 . 巴托克:民间音乐的理性处理与对称轴心体系和黄金比例技法. 音乐艺术,2015 年第2 期第73-86 页。
[2] 田联韬 . 藏族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与音乐色彩区研究 .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 年第4 期第3-16 页。
[3] 瞿小松 . 虚幻的“主流”. 中国音乐,2011 年第 2 期第21-30 页。
[4] 觉嘎 . 藏族传统音乐的分类和分布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信息和人文知识 . 音乐艺术,2015 年第 1 期第 123-13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