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修复人体营养失衡

作者

付文澍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民以食为天,饮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命中的头等大事,但是如今,我们吃得很好,疾病也随着而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提高,人们享受美味佳肴时,也深受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所谓的“富贵病”之苦,而肥胖也成为冠心病的大温床。冠心病多年位居中国居民死亡原因榜首,而肥胖则是其第一“帮凶”。这显然不只是多吃少动的问题,也是长久以来我们的营养结构不合理,身体代谢紊乱而引起的,其问题出在营养上。那就是长期地吃高脂肪、高糖、高盐食品,而少蔬菜、水果、全谷类。长期不合理的营养结构,使我们的身体缺少所需要的必需营养素,导致代谢的紊乱,那么,回到营养上才是我们应该回归的方向。

一、肥胖不是“吃多了”,而是“吃错了”

我们或许会认为,我们之所以增重是因为摄入过多的食物。事实上,增重并不意味着我们摄取食物过多,问题核心在“不对的饮食搭配”。传统的西式饮食在现在的餐桌上往往是油炸食物、烧烤食物、奶茶、蛋糕之类的高热量、高油脂食物占据主要地位,而我们的餐桌时常光顾的就是精致的碳水化合物和加工肉类食物,但是高营养价值的膳食纤维以及新鲜水果蔬菜、高质量蛋白的摄入却少得可怜。正是这样的饮食搭配,导致我们摄入高热卡却极缺乏营养,这样身体无法得到正常的均衡供应,便只能将这些热能储存进脂肪中。如此下去久而久之造成我们的“外胖内虚”,即外表上看起来臃肿肥胖,但实际上“内脏”是不健康的,而且特别致命的是“内脏”中的心脏更是受着代谢的不均衡带来的折磨。我们的“动力泵”受到这一不平衡需求的巨大挤压,它需要源源不断地给机体供应能量和营养物质,而当我们的机体摄入大量的高热量、低营养食物,这种营养不足便给我们的“动力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日积月累便出现了心脏功能逐渐低下的情况,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逐渐显现出来。

二、肥胖如何悄悄偷袭你的心脏

肥胖不是静止的状态,它在身体内部引发连锁反应。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并非是沉默的,它们大量产生炎症因子,如TNF- ∝ 、IL-6 等刺激血管内皮,使得血管壁粗涩,胆固醇易沉淀,产生动脉粥样斑块。当这些斑块反复堆积堵塞冠脉,导致心肌缺血而猝然中风。或者肥胖易致胰岛素抵抗加剧了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造成血糖、血脂和高血压——“三驾马车”。肥胖可说是静而不隐的“隐形杀手”。

三、营养失衡:从“肥胖”走向“心脏病”的幕后推手

营养不是某一种食物,而是一种平衡。如果营养成分失衡,例如:能量来源大量集中在一种物质(比如高脂、高糖)中,一些必需营养元素例如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会称为“营养素摄入不平衡”。营养素摄入不平衡,导致体内调节脂质和糖类代谢的能力下降,从而使脂肪在血管壁沉积,加重动脉硬化。举例来说,维生素D 研究提示,不仅和骨骼相关,还和心脏功能有很大关系,缺乏维生素 D 容易导致高血压、心脏功能紊乱等问题。而镁、钾则负责维持心脏的正常节律,缺乏时容易引发心律异常。所以说,影响心脏的不是“体重”,而是营养素之间的“失衡”。

四、你的身体在偷偷报警:营养失衡的5 个信号

营养失衡并不是毫无征兆,只是我们习惯忽略。以下这些看似“日常”的症状,可能正是身体在求救:

容易疲倦、体力下降:可能是缺铁性贫血或维生素 B 群摄入不足,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

食欲异常、暴饮暴食:营养失衡会扰乱饥饿激素(瘦素、胃饥饿素)分泌,使人难以控制进食欲望;

皮肤干燥、便秘频繁:缺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 A/E,肠道菌群失衡,消化功能减退;

情绪不稳定、焦虑失眠:缺镁、钙等营养元素可能影响神经传导,增加神经敏感性;

腰围超标、脂肪堆积:内脏脂肪增长是冠心病的直接风险标志,尤其男性腰围 ⩾90cm ,女性 ⩾85cm 时应格外警惕。

这些变化常被误认为是“年纪大了”“工作累”,但其根本是营养摄入质量的下降,值得重视。

五、从“吃得对”开始,修复营养的五大核心原则

面对营养失衡带来的健康隐患,调整饮食结构是首要步骤。以下五大原则,是恢复营养平衡、防治肥胖与冠心病的根本路径:

1. 丰富食材颜色,提升抗氧化防线

每日摄入 5 种以上颜色的蔬果,能确保摄取足够多的植化素与抗氧化物,如番茄红素(红色)、叶绿素(绿色)、花青素(紫色)等,它们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弹性、减缓动脉硬化。

2. 适度蛋白质,维持基础代谢

增加优质蛋白质,如鱼肉类、蛋类和豆类蛋白,其能延缓胃空,增加饱腹感,减少总的热能摄入,并能减少肌肉组织的流失,避免因限制能量而引起的肌肉代谢率降低。

3. 控制精制糖与反式脂肪

限制含糖饮料、甜点、油炸食品摄入,这些食物会迅速升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加速脂肪合成。反式脂肪还会降低“好胆固醇”(HDL),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4. 提高膳食纤维比例

每日摄入 25~30 克膳食纤维有助于清除胆固醇,改善肠道菌群,控制食欲。粗粮、豆类、绿叶蔬菜是良好来源。

5. 规律饮水、限酒控盐

足够饮水可以促进代谢产物排出,控制血容量,有助于血压管理。高盐饮食是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催化剂”,每日摄盐应少于5 克,酱油、咸菜、加工肉是“隐形盐”的主要来源。

六、吃饭的顺序和时间,同样关键

餐序结构、进餐顺序对血糖及胰岛素的波动影响极大。合理的进餐顺序建议是:先吃蔬菜(纤维素),第二阶段吃蛋白(肉蛋豆),最后吃主食(饭面条)。可以减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速度,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同时,进餐应该规律定时定量,切忌长时间饥饿后暴饮暴食,易造成胰岛素迅速升高,脂肪更易存储体内。尤其晚餐进食分量要注意,减少临睡前吃含热量食物对代谢节律的影响,增加夜间心脏的负担。

七、营养干预要配合运动与睡眠,形成“三驾马车”

即便饮食再合理,若久坐不动、作息紊乱,也难以逆转肥胖与冠心病风险。营养干预应与以下两方面相辅相成:

规律运动:建议每周进行150 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行、游泳等,配合每周两次力量训练,提高肌肉质量,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脂肪储存;

优质睡眠:睡眠不足会使身体分泌更多饥饿素,让人更容易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同时影响心率、血压调节,是冠心病的隐性加速器。

营养、运动与睡眠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建身体健康的基础。

八、别信“网红饮食法”,科学饮食才是正道

近年来,诸如“生酮饮食”“断碳减肥”“代餐粉”等网红饮食层出不穷,但多数存在不科学、不均衡的问题。生酮饮食虽能短期快速减重,但长期高脂肪摄入对心血管不利;断食或极低碳饮食可能导致低血糖、营养不良;代餐产品往往缺乏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难以满足长期营养需求。真正科学的饮食,应建立在营养多样化、结构平衡、个体化定制的基础上,而非一味追求“瘦”或“快”。

九、个体化营养才是真正的“心”疗法

同样的药物,同样的剂量,也未必适合每一个使用者,同样,一样的饮食原则,也可能让不同人获得不同的效果,每个人有各自的代谢能力、生病的风险、生活习惯,因此营养管理其实并不一定都一样,根据健康体检时的各种参数(例如BMI、体脂含量、血糖、血脂、维生素水平),由医生或营养师给出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才是最靠谱的。比如糖尿病人群需要严格限制碳水含量同时适当延缓碳水消化速度,高血压人群需要限制食盐,补充钾镁,脂肪肝人群需要减少果糖、酒精等。寻求注册营养师或临床营养科医生的帮助,制定可持续的、个性化的“饮食 + 运动 + 行为干预”才是真正的防患未然。

人体是一部复杂的“营养引擎”,吃进去的每一口食物,最终都在影响着心脏的跳动。肥胖不是一时放纵,而是营养结构紊乱的积累结果;冠心病不是天降横祸,而是日积月累的“代谢危机”爆发。当我们从源头出发,调整饮食结构、恢复营养平衡,再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身体其实有着惊人的自愈能力。

别等“胸口一痛”才后悔莫及,修复营养,从今天的每一餐开始。真正的健康,不是瘦下来,而是让心脏轻松跳动、让身体高效运转、让你充满活力地面对每一个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