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临床实践的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

吴孝菊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医学生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临床综合能力的强弱,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向合格临床医生的转变进程 [1]。当前,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医学教育模式正逐步由传统模式转向更注重整体性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转变也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医学高等院校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培育出既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又具备扎实岗位胜任力的医学人才[2]。

1 当前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1.1 医患沟通能力不足

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离不开人文素养知识的积累与内化。人文素养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其职业道德水平和沟通交流能力的表现。然而,在现实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人文修养的倾向。从课程设置来看,人文教育在医学课程体系中的占比,在我国仅约为 8% ,远低于美国的 20%-25% 和英国的 10%-15% ,这一差距反映出当前医学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相对不足。

1.2 医学信息管理能力不足

信息管理能力不仅包括对计算机及网络的操作熟练度,更关键的是借助这些技术媒介主动获取知识、筛选有价值信息并加以实际运用的综合能力。当前医学教育虽已设立如“医学信息检索”等相关课程,但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知识获取的实践训练仍显不足,教学内容多停留于理论层面,难以有效提升其信息素养。这导致他们在高效获取信息、并将检索所得整合融入已有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欠缺。

1.3 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匮乏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于培养医学生的质疑与反思精神,使其能够辨别各类信息在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价值,主动探究问题、建立假设并运用科学方法寻求解答。然而,目前多数医学生仍过度依赖权威,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对临床和科研中复杂性的把握不足,缺乏积极探索和创新的动力,这也是制约其科研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1.4 缺乏大健康思维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医学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当前,人类需要应对的卫生健康问题日益复杂,然而不少医学生对群体健康、大健康的理解仍较为有限,其公共卫生教育环节存在明显短板,具体表现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上的不足。

2 基于临床实践的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培养策略

2.1 强化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不仅需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应拥有高尚的医德、强烈的敬业精神以及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储备。他们应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注重人文关怀与医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修养,尤其要加强人际沟通与交流技巧的培训。因此,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应有机融入人文社科内容,引导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为加强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可以通过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将人文思想教育贯穿医学培养全过程。具体而言,可以在大一至大三阶段开设文化沟通、人文社科、艺术鉴赏与创新创业四大板块的任选课程;在大二至大五则设置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等专业限选课。除课程建设外,高校还可以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搭建多种交流平台。例如,在诊断学涉及的查体、问诊、心肺复苏等教学环节中,除了传统的教师讲解和模拟人操作,还安排学生分组扮演标准化病人,通过预设病例进行互动训练,培养其耐心倾听、解释病情和安抚情绪的能力。借助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全面而分层地提升医学生的沟通综合素质。

2.2 提高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提升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从学生、教师及信息环境三个层面共同推进。首先,医学生应通过计算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熟练操作常用应用软件,并能够利用多种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进而对所得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实际应用。其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引导作用,自身需精通信息技术并具备优秀的信息管理能力,才能有效指导学生,提升其信息素养水平。最后,学校应建设丰富的图书资源与稳定的网络环境,为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持。

2.3 鼓励医学生参与科研

批判性思维对医学生应对复杂医学问题至关重要,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则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其次应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多维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实践教学中可引入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等真实案例,同时预留充足时间供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以此强化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培养敢于质疑、勇于求真的科学精神,逐步提升批判性思维水平。教师还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虚拟仿真等可视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潜能。

2.4 加强大健康宣传教育

医学生应当系统学习并掌握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知识,牢固树立公共卫生观念,提升自身防护能力。医学高校可通过加强科普宣传、在课程体系中增设公共卫生相关选修课等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既做好自我防护,也具备协助他人应对危机的基本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教育的深化改革是一项多维度、系统性的工程,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兼具扎实临床技能、深厚人文素养、出色信息管理能力与敏锐批判性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教育实践必须超越传统的生物医学框架,主动融入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型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营造人文环境及构建先进信息平台等多重路径,协同推进学生综合素质与岗位胜任力的全面提升,从而最终造就能够适应未来医疗卫生事业挑战的卓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庆双 , 张建 , 贾建国 , 等 . 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J]. 医学教育管理 , 2016, 2 (01):332-339.

[2] 谢向辉, 申昆玲, 王爱华. 关于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J]. 继续医学教育 , 2015, 29 (06):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