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跨界初中生艺术“肃雍堂”项目课程的建构与思考

作者

郭闪珊

东阳市吴宁第二初级中学 322100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要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科技相融合,提高学生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的能力。在新课标视域下,强调素养指向、注重学科融合和价值融通的跨界学习成为“新”热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北有故宫,南有肃雍”,以卢宅肃雍堂为核心的明清古建筑群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江南民居的典范,是东阳三乡文化的结晶。肃雍堂即是活生生的艺术教科书,也是传统文化的大集成。通过课程项目实践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将目标具体化,构建“课程-单元-单课”的下沉管道,从而真正将素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 融合教学 深度学习 艺术实践  构建反思

一、融合教学:从拼图到滚雪球

教学模式以螺旋上升,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拓宽思路,思维上从“具体-抽象-具体”的学习迁移,让学生以有意义的方式理解核心内容,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结合学校肃雍堂项目课程的实施方案。

在课程构建中,主要是基予了大概念教学中问题解决层面的大概念。从真实情景出发,让学生经历考察,查资料,设计,制作,安装等全过程,在过程中引出本质问题:如何让古代牌坊与现代状元门融合,引导学生追寻古代牌坊探索与现代化的相融之道,并且在此课程基础上展开了此单课,延伸出了状元门文化的解读。

整个融合教学中的思维支架是让学生了解到状元文化和知道卢宅牌坊大方伯的来历。总共安排了六个子任务。任务中考验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学科交流和对知识构架,并展现用历史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这当中也运用了一定的美术技术手段和方式,通过相关的支持性工具(平板相机等电子设备,皮尺,记录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它的意义和价值。

二、深度学习:物理-画理-情理三部曲学习

通过调查观察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从物理--画理--情理这条主线,初步掌握丰富的传统中国画文化与技能。

(一)物理阶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导入环节中,以师生共同探索研究物象,也是作画第一步,古人云“外师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那么跨界融合开展“美术+”框架又该如何搭建呢?美术组认真研读传统《中国画论》,反复探索思考卢宅肃雍堂历史背景,搜寻肃雍堂“雅溪卢氏、源远流长”与学校的关联;丈量肃雍堂古建筑“名门宅第、气势恢弘”求同学校建筑;探讨卢宅书院“功能完备、天人合一”结合笔岘书院设计。

(二)画理阶段-----引导学生学会表现

画理从物理中来,画理是物理的反映,面对真实的建筑,如何用笔墨表现?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一系列古代名画家的作品,发现古人已经创造了丰富的表现手法、技法、章法。

针对性的选择几位学生的亮点来为课堂做铺垫,通过学生尝试练习有意识的让学生感悟到用笔墨来表现的趣味性。尊重学生不同的笔墨体验,对作品相互分析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适应自我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

(三)情理阶段----引导学生学会立意

画以寄情,画以言志,画以载道。

融合教学是一种集参与性、实践性以及感染性于一体的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良好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在跨界融合“美术+”课程中求真、崇善、尚美。

三、艺术实践:“三实三感”美术+课程的构建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标志着我国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重新审视了教学设计,认真研读新课标,做了以下调整: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审美与育人相结合。

(一)观看实物,获得感觉。实物是现实的具体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带领学生参观以卢宅肃雍堂为核心的明清建筑群,欣赏其建筑艺术、木雕石雕砖雕艺术、书法绘画艺术、诗词楹联艺术,从而使学生对艺术拥有初步的感觉。

教学形式:肃雍堂历史文化讲解

活动设计:做一名记录员

(三)接触实际,获得感受。实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真实的情况。接触实际,就是让学生深入卢宅肃雍堂,挖掘艺术作品产生创作的背景材料和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对这些艺术品有理性的认识。

教学形式:考察卢宅牌坊“大方伯”

活动设计:状元门图腾设计

(三)实践参与,获得感情。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参与实践要求学生开展木雕、书画、诗词等艺术创作,对艺术获得真情实感。

教学形式:陆光正木雕创作室实践探究

活动设计:创作体验活动

学生在形成“任务驱动--选择核心方案--制作造型--技术改进--设计创新--反思成果”的同时,通过真实情境的任务评价,从不同角度对学生项目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引导师生共同反思,指向学生真正发展。

四、构建反思:“课程-单元-单课”的下沉管道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从来不是老师教给学生的,是学生自己构建的。

在复制历史中创思,在探究实践中创新,在构建未来中创造。通过欣赏-表现-创造-融合综合实践,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大概念教学理念,通过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活动,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文字、声音、图画、照片中的历史转化为实践活动中,去记录历史、解释历史,去表现内心的情感,从而达到认识-实践-情感-创造的整合。

【参考资料】

1.《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大概念教学》 刘微  教育科学出版社

3.叶静.跨学科理念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09):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