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 饭圈化” 现象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陈宇家
湖南师范大学 410006
一、引言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提升影响深远。以往,校园体育文化主要通过校报、广播、体育赛事现场等传统方式传播。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主阵地,体育赛事资讯、运动员动态能在校园里瞬间传遍,传播速度和范围远超以往。然而近年来,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出现了“饭圈化”现象。学生们像追星一样追捧体育明星,用应援打榜、控评等饭圈方式对待体育赛事和运动员。比如为喜欢的运动员刷话题热度,对批评该运动员的言论进行集体反驳。这种现象不仅改变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环境,让理性讨论减少,情绪化表达增多,也给体育新闻的传播和引导带来了新难题。深入研究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饭圈化”现象及其引导策略,能帮助学校和媒体及时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体育赛事,对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提升体育新闻传播效果意义重大。
二、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饭圈化”现象的表现形式
(一)粉丝群体的形成与组织化
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学生们因为欣赏特定体育明星的高超技艺,或者喜欢某支体育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彼此的喜爱之情汇聚到一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粉丝群体。这些群体通过微信、QQ 群、校园社团等多种渠道组织起来,结构清晰。比如某高校的篮球粉丝社团,有会长负责整体统筹,宣传部专门推广偶像的动态,活动策划部则精心安排看比赛、制作应援横幅和海报等活动,群体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二)过度追捧与狂热行为
校园里有部分粉丝对偶像的追捧已经失去了理性,表现得十分狂热。在体育赛事现场,他们不顾观赛礼仪,大声喊叫,疯狂挥舞旗帜,严重干扰了运动员的注意力和比赛的正常进行。到了社交媒体上,他们对偶像的赞美毫无底线,一旦有人批评偶像,就会立刻发起攻击和谩骂,引发网络骂战,把原本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环境搞得一团糟。
(三)消费行为的“饭圈化”
校园粉丝在支持偶像时,消费行为带有明显的“饭圈化”特点。他们常常不管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能力,大量购买偶像代言的体育用品,哪怕球鞋、运动服饰已经堆积如山也不罢休。对于偶像的周边产品,像玩偶、钥匙链等,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更有甚者,一些粉丝还会集资给偶像办奢华的庆祝活动,或者购买广告位为偶像宣传。这种不理性的消费,不仅给自身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扭曲了校园健康的体育文化消费观念。
三、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饭圈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社交媒体的推动
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就像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饭圈化”现象搭建了一座快速发展的桥梁。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凭借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便捷的互动功能,成了学生获取体育资讯、参与体育话题讨论的主要地方。学生轻点屏幕,就能随时了解体育明星的最新动态、赛事的精彩瞬间和幕后花絮。而且,社交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能轻松聚集起来,围绕共同喜欢的体育明星形成粉丝群体。他们在群里热烈讨论偶像的表现,分享追星感受,这种实时的交流互动大大增强了粉丝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使得“饭圈化”现象在校园里迅速蔓延。
(二)体育明星的偶像化包装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明星的偶像化包装成了普遍现象。现在的体育明星不只是赛场上拼搏的运动员,还活跃在综艺节目、商业广告、时尚活动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塑造个人形象。比如一些篮球明星,凭借帅气的外表和幽默的性格,频繁参加综艺节目,展现出和赛场上不一样的一面,吸引了很多粉丝。校园学生正处于好奇、容易崇拜偶像的阶段,体育明星的这种多面魅力很容易让他们着迷。学生们不仅关注体育明星的赛场成绩,还被他们的生活方式、时尚品味吸引,从而自愿加入粉丝群体,为偶像加油,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饭圈化”现象的发展。
(三)校园学生的心理需求
校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自我意识增强的关键时期,非常需要认同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实现。这个阶段,他们希望找到兴趣相投、价值观相近的群体,获得情感支持和归属感。加入体育明星的粉丝群体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在粉丝群体里,学生们能和志同道合的伙伴讨论偶像比赛、分享追星快乐,感觉自己被理解和接纳。同时,通过为偶像宣传、应援等活动,他们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对偶像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从而获得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这种心理满足让学生们更热衷于参与“饭圈”活动,加剧了“饭圈化”现象。
(四)体育新闻传播的导向偏差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体育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传播时出现了导向偏差。他们太注重娱乐化和商业化,把体育新闻的焦点从赛事本身转移到了体育明星的私人生活和花边新闻上。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和收视率,一些媒体不惜夸大事实、制造话题,甚至传播虚假信息。比如一些体育新闻经常报道体育明星的感情生活、家庭琐事,对赛事技术分析、体育精神弘扬等内容却很少提及。这种传播导向容易让学生把注意力从体育竞技的精彩和体育精神的内涵上移开,转而关注体育明星的个人魅力,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变得片面肤浅,加剧了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饭圈化”现象,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
四、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饭圈化”现象的影响
(一)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饭圈化”浪潮中,学生很容易陷入价值观扭曲的困境。部分学生把体育明星的成功当成人生唯一追求,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追星,对学业敷衍应付。他们盲目模仿偶像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买偶像周边、参加粉丝见面会等,不惜省吃俭用甚至借贷,给自己带来沉重经济压力。而且,一旦偶像出现负面新闻或发展不顺,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影响心理健康。此外,网络上粉丝群体间的骂战经常发生,学生参与其中,不仅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可能因为不会正确处理冲突,导致社会适应能力下降,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二)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冲击
“饭圈化”现象严重冲击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生态。在体育赛事现场,狂热的粉丝为支持偶像,常常做出大声喧哗、挥舞旗帜遮挡他人视线等过激行为,严重干扰赛事正常秩序,让其他学生无法安心观赛,破坏了良好的观赛氛围。同时,校园里对体育明星的过度关注,使得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内涵被边缘化。学生们更多关注明星的娱乐八卦,忽视了体育蕴含的拼搏、团结、坚持等宝贵精神,导致校园体育文化偏离了弘扬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轨道,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和积极影响。
(三)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挑战
“饭圈化”现象给体育新闻传播带来了很大挑战。在流量至上的驱动下,部分体育新闻媒体为迎合粉丝喜好,降低新闻标准,过度追求关注度和点击率。他们热衷于传播体育明星的私人生活、绯闻八卦等低俗内容,甚至编造虚假新闻吸引眼球,严重损害了体育新闻的质量和公信力。而且,网络上的粉丝骂战让体育新闻传播的舆论环境变得复杂恶劣,不同粉丝群体在网络上互相攻击谩骂,给新闻传播管理带来极大难度。媒体需要在引导粉丝理性追星、维护良好舆论秩序上投入更多精力,确保体育新闻传播健康有序发展。
五、基于体育新闻视角的引导策略
(一)优化体育新闻传播内容
体育新闻媒体要树立正确的传播导向,重视体育赛事本身的价值和体育精神的传播。减少对体育明星私人生活的过度关注,增加对体育赛事的深度报道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体育竞技的精彩瞬间和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同时,挖掘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正能量故事,通过体育新闻广泛传播,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例如,某高校在举办校际篮球联赛时,当地体育新闻媒体没有把报道重点放在个别明星球员的绯闻或场外生活上,而是深入赛场,详细报道比赛中的战术运用、球员间的默契配合以及关键时刻的精彩进球。在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中,某队最后时刻落后,通过巧妙战术布置和球员顽强拼搏实现逆转获胜。体育新闻媒体不仅报道了比赛结果,还复盘分析比赛过程,邀请专业教练解读战术要点,让读者深入了解篮球运动的魅力。同时,该媒体还关注到赛场边热情的啦啦队,她们用整齐舞蹈和响亮口号为球员加油,展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力与激情。媒体对啦啦队的精彩表现进行专题报道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精神,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参与校园体育活动。
(二)加强体育新闻传播的监管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体育新闻传播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传播低俗、虚假体育新闻的媒体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规范体育新闻传播秩序。同时,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引导平台加强对体育相关内容的审核和管理,防止不良信息传播。例如,曾经有一家自媒体为吸引眼球,编造某知名校园体育明星比赛中使用违禁药物的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这则新闻很快在校园引发热议,严重损害了该体育明星的声誉,扰乱了校园体育文化正常传播秩序。相关部门发现后,立即调查核实新闻虚假性,对该自媒体进行了罚款、封号等严厉处罚。同时,要求社交媒体平台加强体育新闻内容审核,建立更严格的审核机制,及时拦截和处理涉嫌虚假、低俗的体育新闻。这次事件起到了良好警示作用,促使体育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更规范传播行为,维护了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健康环境。
(三)开展体育新闻素养教育
高校要把体育新闻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体育新闻的基本知识和传播规律,提高学生的新闻鉴别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新闻消费观念,理性看待体育明星和体育新闻,避免盲目追捧和跟风。例如,某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开设了“体育新闻鉴赏与批判”课程,教师在课程中不仅讲解体育新闻的写作技巧、采访方法等专业知识,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辨别体育新闻的真伪和价值。一次课堂上,教师选取一篇关于某体育明星转会传闻的新闻,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学生们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新闻来源和内容逻辑,发现该新闻疑点很多,很可能是虚假新闻。通过这样的实践锻炼,学生们逐渐提高了对体育新闻的鉴别能力。此外,学院还定期邀请体育新闻行业专家和资深记者举办讲座,分享从业经验和行业动态,让学生了解体育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和责任使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新闻消费观念,培养理性追星态度。
(四)发挥体育明星的正面引导作用
体育明星作为校园学生崇拜的偶像,要发挥正面引导作用。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校园体育文化交流等方式,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体育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追星观念。同时,体育明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正能量内容,与粉丝良性互动,营造健康的粉丝文化氛围。例如,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一直关注校园体育事业发展,多次走进高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在一次校园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中,姚明分享了自己的篮球成长经历,讲述训练和比赛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如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他鼓励学生勇于追求梦想,不怕失败,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此外,姚明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发起成立篮球公益基金会,为校园篮球设施建设和青少年篮球培训提供支持。他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发布篮球训练技巧、体育精神感悟等内容,与粉丝积极互动,引导粉丝关注体育本身,树立正确的追星观念,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树立了良好榜样。
(五)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体育新闻媒体、体育明星、学生社团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校园体育文化健康发展;体育新闻媒体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优质的体育新闻产品;体育明星要积极传递正能量;学生社团要组织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通过多方主体的协同努力,共同营造积极健康、和谐有序的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环境。例如,某高校为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构建了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学校制定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目标方向,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育新闻媒体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报道校园体育赛事和活动,宣传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亮点。比如学校举办运动会时,当地电视台和报纸全方位报道,不仅展示运动员的精彩表现,还介绍学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的成果经验。体育明星也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文化传播,该校邀请多位校友中的体育明星回校,与学生分享体育故事和人生经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学生社团发挥组织活力,举办篮球友谊赛、足球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吸引大量学生参与。通过多方主体协同合作,该校形成了积极健康、和谐有序的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环境,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和体育素养显著提高。
结论
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饭圈化”现象,是商业资本推动、社交媒体推波助澜、青少年情感需求等多种因素交织的产物。这种现象带来诸多问题:对学生而言,容易导致盲目追星、非理性消费,甚至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对校园体育文化来说,过度娱乐化倾向掩盖了体育精神内核;对体育新闻传播,虚假信息扩散、恶意拉踩等乱象扰乱行业秩序。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体育新闻视角看,需多管齐下。在内容上,要摒弃噱头式报道,挖掘体育赛事的拼搏精神与文化内涵;监管层面,建立举报和审核机制,及时清理违规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媒介批判能力;同时,鼓励体育明星树立正面榜样,传递正能量;还要推动学校、媒体、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引导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未来,随着传播环境变化,我们要持续关注新动态,灵活调整策略,确保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始终健康、有序。
参考文献
[1] 贾玉贞 , 刘星 , 龚正伟 . 体育饭圈化的伦理审视 [J]. 体育学刊 ,2025,32(01):61-71.
[2] 李月彤 , 郑国华 . 新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反转乱相的审思[A]2024 第二届四川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1)[C].四川省体育科学学会、四川省学生体育艺术协会 , 四川省体育科学学会 ,2024:12.
[3] 许延威 , 李涛 . 新媒体时代体育“饭圈化”的省思与规约[J]. 湖北体育科技 ,2023,42(10):880-883.
[4] 张天怿 . 体育粉丝“饭圈化”乱象的治理研究 [D]. 苏州大学 ,2023.
[5] 丁曼 . 粉丝“饭圈化”的网络传播规律研究 [D]. 北京邮电大学 ,2022.
[6] 陈青 . 体育追星“ 饭圈化” 风险与应对 [J]. 青年记者 ,2022,(0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