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探析

作者

王正华

昆山市千灯镇炎武小学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频繁,创新能力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独立思考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准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1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独立思考让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观点,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不局限于传统的解决方式,而是努力尝试,寻找新颖独特的方法。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提出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2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对所学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运用所学的公式和方法,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解题效率。这种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 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小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这些挑战,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关键,并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遇到困难不会轻易放弃,而是通过不断思考和尝试,努力克服困难。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措施

1 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问题导向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教授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提出问题:“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怎样根据拼成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需要自己观察、分析、推理,从而独立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2 增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理解数学知识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并产生对这些知识的探索兴趣,从而进行自主的思考与研究。信息技术的普及能够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巩固与探索,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知识和互联网中有效的教学案例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课堂,让学生通过先自学再受教的方式进行学习,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物体,正方体有魔方、骰子等;而长方体相对更多,有鞋盒、牙膏盒、课本、药盒等,随后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提问:“学生们来看一下老师手中的物品都是什么形状?在生活中这样形状的物品还有哪些?”随后让学生开始自主进行思考与回答,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引导学生学习点、线、面、体的特点和关系,以此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自学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

3 开展实践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打造高效数学课堂,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思维和逻辑来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一课内容时,教学内容与生活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自主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与统计,如调查学生每天看书多长时间,学生自主调查整理,最后做出一张条形统计图,明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制作方法,学生在以后生活中遇到相似的问题,能够很快地想到运用数学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有效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 运用体验式教学

课堂上随机产生的问题与考试中所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这样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还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那么在这个体验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兴趣点来进行问题的设置,促进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独立思考。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画出一个多边形图案,然后让其他的同学依据这个图案,结合课堂上所学的与多边形面积相关的知识来求出同学画出的多边形图案的面积。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学生能够进行多次的练习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让学生积极进行独立的思考。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会不断增强,并且教师也可以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头脑风暴,让学生能够快速回忆之前所学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很好将之前所学的知识点与本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从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5 组织情境活动

组织情境活动时,教师需要承担起组织、管理的教学责任,运用恰当的手段整理情境创设资源,并基于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具体关联创设生活、游戏、问题等多种情境,以达到促进思考的教学目的。在“倍数与因数”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就生活中的数量关系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六一儿童节是小学生期待已久、盼望已久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学校都会举办趣味运动会,让学生快乐玩耍。这一年,张老师与丁老师在组织运动会队伍的入场队列,发现有两种队列形式可以运用:(1)排成 9 行 4 列的队伍;(2)排成 5 行 7 列的队伍。这两种队形分别需要多少学生?你能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到什么?这一情境与小学生日常做广播操的生活情境非常相似,学生可以在情境驱动下联想生活场景、数学知识,从而列式解答: 9×4=36 (人)、 5×7=35 (人)。基于情境结果,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在 9×4=36 (人)当中,9、4、36 分别叫什么?乘数与积之间还有一种更具体的关系,是什么?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其在情境分析的过程中对“倍数与因数”的概念产生研究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

结语

在当今竞争激烈且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这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是为他们未来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熊宇超 . 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与对策[J]. 亚太教育,2024(03):162- 164.

[2] 陈雅萍 . 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J]. 家长,2024(06):31- 33.

[3] 李亚玲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路径 [J]. 新课程研究,2024(11):114-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