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研究

作者

其美贡布

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卓瓦乡人民政府

一、西藏那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1 那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那曲作为西藏自治区重要的牧业生产基地,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高原特色。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合作社已成为连接分散牧户与现代市场的重要纽带。从组织形式来看,那曲的合作社主要依托传统村落和牧业生产小组组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实现生产者的联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合作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有效整合了分散的草场资源和劳动力,为高原牧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经营模式方面,卓瓦乡合作社主要采取“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方式,通过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等方式,降低了成员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部分发展较好的合作社已建立起初步的产业链条,实现了从原料生产到初加工的一体化运营。

1.2 乡村振兴战略对卓瓦乡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

从产业带动效应看,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了合作社在特色产业链构建中的核心地位。在“产业兴旺”目标指引下,那曲合作社逐步从单一的初级产品销售向全产业链延伸。部分示范社已建立起涵盖牦牛养殖、乳制品加工、藏毯编织等环节的产业体系,通过统一标准和质量控制,显著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战略实施还促进了合作社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如依托传统赛马节等民俗活动开发的体验式旅游项目,为成员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

人才队伍建设是战略影响的另一重要体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对职业农民的重视,那曲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举措,为合作社输送了具备现代经营理念的管理人才。

二、那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2.1 合作社运营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专业人才短缺是制约管理效能提升的关键瓶颈。那曲地处高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和市场经营能力的本土人才严重不足。现有合作社管理人员多为当地农牧民转型而来,虽然熟悉传统生产模式,但在财务管理、品牌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素养明显欠缺。调研显示,超过六成的合作社未配备专职会计,财务记录普遍存在不规范现象。

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尤为突出。多数合作社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收支记录简单粗放,资金使用透明度不足。部分合作社将政府补贴资金与经营资金混同使用,难以实现专款专用。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合作社的信用评价,也增加了融资难度。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合作社在制定产品价格时往往依据经验判断,难以准确反映实际成本和合理利润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经济发展短板明显。乡域经济发展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主体牧业产业引领支撑能力不强,对乡域经济的贡献率不高。一二三产结构不尽合理,二产三产小而弱的短板明显,推进全乡经济高质量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两个村整村联营推进缓慢,参与合作意愿不强烈。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党员牵头,进行挨家挨户走访讲解专合组织相关知识;乡人大主席带头,组织乡级人大代表、乡产业专干在班戈县、申扎县进行现场观摩学习,通过观摩学习积极借鉴兄弟县管理方式完善制度;发展能力水平不够高。专业合作组织是广大牧民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自发创造的,对发展牧业和牧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同时又是“弱势群体”创办的“弱势组织”,虽然能兼顾公平和效率,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对合作组织未来发展思路、创新思路、合作意识、市场观念等方面的考虑均有所欠缺。四是产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方面有差距。

2.2 外部环境对合作社发展的挑战

政策执行层面的不均衡给合作社发展带来不确定性。虽然国家和自治区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在基层落实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偏远牧区的合作社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往往错过政策申报时机;部分扶持资金在使用方向上限制过多,难以满足合作社实际需求。政策支持的碎片化和短期化特征明显,缺乏长效保障机制,导致合作社难以制定长期发展规划。这种情况与研究中指出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合作社发展”的观点相吻合。

金融支持不足严重制约合作社的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那曲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针对合作社的金融产品单一,贷款门槛高、额度小、期限短等问题普遍存在。多数合作社因缺乏有效抵押物而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只能依赖有限的政府补贴和社员自筹资金维持运营。这种融资困境使得合作社在设备更新、技术引进等方面投入不足,难以突破传统生产模式的局限。调查显示,近八成合作社因资金短缺无法开展深加工项目,产业链延伸受阻。

技术服务体系的薄弱影响了合作社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提升。那曲农业技术推广力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与合作社需求严重不匹配。传统牦牛养殖方式仍占主导,科学饲养、疫病防治等现代技术普及率低,导致产品产量和质量不稳定。合作社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渠道不畅,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应用滞后,制约了产业升级步伐。

建议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关键突破口。建议设立专项培训计划,针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开展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实务培训。鼓励返乡创业青年参与合作社运营,为其提供创业补贴和项目支持。推动与内地农业院校的合作,建立定向培养和实习实训机制,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积极引导群众进行“三资”入股,推进组建村联营合作社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引导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念,积极融入市场大环境,破除不利于联营经济发展、不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消极思想和“惜杀惜售”等消极观念

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对所属产业负责主体责任,积极探索发展模式、确立发展思路

把整村合作社持续做细、做实、做大,通过合作社发展推动产业结构改革,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实现群众致富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破处私心杂念,摒除对产业项目不上心,不抓实的不正之风

各合作社自身实际,对肉类、毛绒、皮张、奶制品,燃料等农畜产品制定切实可行的产量指标,针对指标完成情况做好考核奖惩;严格制定幼畜成活率、降低成畜死亡率、合理出栏率等“三率”各项指标,对考核完成情况考核奖惩,做到人员安排合理到位,不断壮大我乡农牧民合作组织

搭建产品销售平台,对外寻找市场,将产品销售工作作为增收的重要手段抓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结论

针对那曲的生态环境特点,建议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支持合作社发展生态畜牧业,推广草畜平衡养殖模式。鼓励开展有机认证和绿色生产,提升产品环保价值。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采取环保措施的合作社给予奖励。通过产业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宋姝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研究——以赤峰市巴林右旗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3,(6):6-9.

[2] 阮爱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研究——以金溪甘薯专业合作社为例[J].《棉花科学》,2024,(5):92-94.

[3] 邸君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路径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