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研究
普晓杨 刘青春
云南省红河州大型灌区管理局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 661100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关系到防洪、供水、灌溉及生态环境改善,还直接影响区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其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复杂性、技术条件限制及管理水平差异等因素影响,风险问题不可避免,科学开展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研究,能够有效识别潜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工程整体质量与运行安全,为水利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风险识别
在水利工程所历经的从建设直至管理这样一个全程复杂的过程中,被视为对于工程安全与效益起着保障的首要环节的是风险识别。需知建设阶段所存在的风险在大致层面上可划分为自然风险与人为风险这两大类,诸如洪水、暴雨以及地震等这样的不可抗力事件属于自然风险范畴,其极有可能使工期出现延误、结构遭受损坏乃至工程走向失败;而人为风险所涉及的方面则存在诸如设计缺陷、施工质量不达标、材料不符合要求及施工出现安全事故等情况;除此之外,资金的供应不足、设备产生故障及技术支持的不到位等,均会对工程的顺利推进产生影响。当步入管理阶段后,风险的类型更多地集中于运行维护的不恰当、监测预警系统的滞后性、调度管理方面出现的失误及环境发生变化后所带来的新隐患等,若这些风险无法获得及时的识别并且作出应对,那么不仅很可能会让工程效益降低,还会在公众安全以及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对潜在风险予以全面且系统的识别,这是后续进行风险评估与实施控制的基础所在。
二、风险评估: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
(一)评估指标体系
在需精心考量各种复杂要素的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中,被科学构建起来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工程风险控制打造出坚实无比的基础。在这个体系当中,自然风险指标,它涵盖着诸如洪水频率、最大降雨量、地质稳定性以及地震烈度等多个方面,其主要用途在于通过这些方面去衡量自然环境对工程所构成的威胁程度,而技术与设计风险指标,此部分涉及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涉及施工工艺在特定环境下的适用性、施工材料质量及设备选型的匹配度等要素,这些要素往往是以直接作用的方式去对工程质量及耐久性产生影响,再者是管理与运营风险指标,其包含着资金使用效率、预算控制能力、人员操作规范性、设备维护状况以及应急管理水平等,这些因素与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总之,正是借助多维度指标的综合设定这一方式,工程风险实现全方位监测与预防,才具备了可能性。
(二)评估方法
水利工程风险评估常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的方法,其中定性分析法像专家评判法、德尔菲法以及故障树分析法等这类侧重于基于经验判断以及逻辑推理的方式,它们尤其适合用于分析那种十分难以被量化的复杂风险情况,而定量分析法则是涵盖了概率统计法、模糊数学法还有层次分析法(AHP)等,这些方法能够凭借数据建模去计算出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造成的影响程度,还有综合评价法,其可以把多种方法结合到一块来形成更具科学性的评估结果。在实际应用时,通常先是借助定性方法展开初步筛查工作,然后再利用定量方法去进行精确计算,以此来确保所获得的评估结果既全面又具有可操作性,进而为后续风险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十分可靠的依据。
三、控制策略:预防、应对及优化措施
(一)预防措施
在水利工程从建设直至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预防作为一个被着重强调的、对于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而言极为关键的首要环节,需在项目启动即立项以及设计这两个重要阶段,就应当全面考量自然环境条件、地质水文具体特点以及气候变化趋势的系统性风险分析,以恰当方式引入,且以此来让设计方案尽可能达到科学性与安全性两者兼具的状态,与此同时,针对施工技术标准与质量管理制度,必须做到严格执行,在此过程中强化对施工材料的检验与监控措施,目的在于确保这些施工材料完全符合国家及相关行业规定的各类规范要求,不仅如此,对施工人员进行的培训也需加强,借由这种方式来促使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专业技能得以提升,进而减少因人为因素而造成失误的可能性,此外,构建一套完整且健全的监测与预警系统也十分必要,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运行过程当中,对气象、水文、结构状态等关键参数展开实时不间断的监控工作,以实现早期风险及时预警以及能够快速作出有效干预的预期效果。
(二)应对措施
即便已将十分严格的预防措施予以实施,水利工程依旧有可能遭遇突发性的风险事件,基于此情形,必须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而且还需定期展开应急演练,以此方式来保证相关人员能够熟悉其中所涵盖的应急流程以及组织分工。每当类似洪水、暴雨或者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骤然降临的时候,能够迅速地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并且要把诸如分洪、排水以及加固等措施加以运用,目的在于让损失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针对施工过程之中抑或是运行阶段所出现的技术故障,应当设立起应急技术支援小组,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工程运行功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在资金层面以及管理领域,必须建立起应急资金储备以及快速审批的机制,从而为突发事件的处理在财力方面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优化措施
风险控制并非仅局限于预防及应对这一层面,而应当以持续优化作为着眼点,在此过程中,需建立起一种工程全生命周期范畴内的风险管理体系,此体系需确保风险管理能够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退役的各阶段得以切实贯穿,且还要依据项目的动态进展对控制策略进行适时调整,利用诸如物联网、遥感监测以及大数据分析之类的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风险监测在精度与时效性方面得以提升,以达成风险管理朝着智能化与自动化方向发展。在工程设计以及运营环节,积极地引入绿色生态理念,确保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能够在其中得以兼顾,如此一来便能够减少工程运行给环境所带来的新风险,最后,通过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机制,对以往诸多案例的经验教训予以总结,进而不断对管理流程与技术手段进行优化,最终形成一套可以适应不同类型水利工程的相对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
结论: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的风险类型,构建了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应对与优化措施,研究结果为提高工程安全性、可靠性及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未来,应进一步引入先进信息技术与绿色发展理念,完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体系,以实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敏.水利工程计价岗位教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312:272.
[2]陈祥梅,王萍.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中的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J].水上安全,2023,(14):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