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更新理论综述

作者

王伟

甘肃省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兰州 730030

一、前言

近年来对城市更新的研究逐年增加,主要是经济增长加速城市更新以增量规划为主,2013 后研究趋势的增加更明显,以存量活化为主。总结国内外发展历程与案例,发现城市更新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体现在参与主体和利益相关主体多元、文化多元、人们日常生活中空间环境多元和城市更新的目标多元。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

1 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城市更新初期,受到经济萧条和二战的严重破,城市内的矛盾突出。欧美许多城市基于提升和美化城市形象和提高城市中心土地利用效率与住房质量的目的,开始小规模的城市更新,采用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方式,修整住宅,复兴中心区。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末是城市更新实施阶段,出现大规模的城市旧城区改造(住宅更新)。英国在1977 年颁布《内城政策》白皮书转向住宅整修善以及中心区商贸区复兴。1967 年《土地指导法》在多元利益主体公共协商原则基础上,设立协议开发区制度。美国1966 年出台《模范城市和都市发展法案》全面整治城市衰退;70 年代,尼克松总统主张还政于民,在1974 年颁布《住宅和社区发展法》开始富有人文色彩住宅与社区开发计划。1977 年,日本推行绿带计划,住宅更新中更加注重城市化质量,80 年代开始更新利用地下深层空间。20 世纪90 年代后,人本主义思想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强调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物质环境考虑城市更新问题,强调公众和社区参与的新理念。

总结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城市更新贯穿于城市发展各个阶段,在城市化阶段为满足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新增人口住房问题,进行小规模改造与扩张,随着城市化率提高,城市中的弊病越来越多,小规模更新无法解决突出的城市问题,进行大规模推倒重建和建设卫星城,城市发展逐渐趋于郊区化。城市更新真正意义上被提出是为了解决郊区化带来的“城市空心化现象”,此后城市更新的内涵逐渐丰富。

2 国内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更新有着自身复杂性和特殊性。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城市规划建设处于停滞状态,以改善居住条件,治理城市面貌为主要任务。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滞后的基础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开始危旧房改造。20 世纪 90 年代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对生活环境要求提高,城市更新改造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00 年后,城市更新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总的来说,国内城市更新基本上以小规模、持续性的改造为主。

(二)国内外城市更新理论研究现状

1 国外城市更新理论研究现状

城市更新贯穿城市发展的各阶段,近代城市的研究发端于19 世纪霍华德的田园城市,1961 年简·雅各布斯(Jacobs Jane)《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城市更新开始转向小规模的社区更新即邻里重建。1975 年美国建筑师克利斯托夫·亚历山大《俄勒冈校园规划实验》提出城市更新要注重保护城市环境中好的部分。同年《拼贴城市》,将“拼贴”用于城市与建筑设计领域。

2 国内城市更新理论研究现状

对于城市更新理论的研究源于实践,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陈占祥“新陈代谢”理论,主张从拟人化的角度,把城市更新看作是城市除旧迎新。1979 年,吴良镛在对北京什刹海地区进行规划研究时,提出“有机更新”设想,将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部分地区进行改造设计,通过这种小规模阶段式的有序持续更新活动,使城市达到最适宜人类生活的状态。1994 年的《21 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的指导性原则。1999 年,吴明伟和阳建强提出,城市更新应走一条全面系统化的道路,建设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人居环境。《时代建筑》2016 年第四期以“城市微更新”(Urban Micro-regeneration)为主题,邀请学者对城市微更新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微更新”是一种较小尺度上的、服务对象较为有限的城市更新模式,具有易实施、低成本、周期短等特点,“微更新”代表了一种与宏大叙事背道而驰的更新思路,使设计者更加贴近空间使用者并且更加贴近日常的生活。

三、总结

基于上述综述,城市更新的研究与发展趋于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主体、文化、空间环境和更新目标。

1 主体多元化

城市更新越来越趋向于以人为本,考虑多方主体的利益,居民是更新主体,生活在城市中,与城市密切相关,政府是管理主体,市场是投资主体。单以政府为导向或市场为导向的城市更新都在实践中弊病百出。多元主体参与规划,对规划成果共享共治,才能让城市运转更加和谐。

2 文化多元化

文化是城市的记忆,经历了岁月长河中的跌宕起伏,城市有承载的整体历史文化记忆,也有片区、街区营造的民俗文化记忆但也存在多民族融合的文化差异。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城市文化,让多元文化在城市中长存,互相交融,才能让城市富有人情味,留住城市的记忆,才能找到生活在城市的归属感。

3 空间环境多元化

城市中的空间环境不仅是城市风貌的展现也是居民幸福指数提高的关键。环境是日常生活所处的一个空间,空间环境的有效营造是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受到正面的能量和氛围。身处城市中的居民需要舒适的、和谐的静谧的自然环境也需要能提供休憩、娱乐需要的人工环境,将自然空间与人工环境和谐得融合起来,营造在面貌上艺术多变、在功能上合理多样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

4 更新目标多元化

国内或是国外,城市更新经历从拆除重建式到综合改造再到小规模,循序渐进的更新,从只注重物质环境到注重社会效益的更新,现阶段城市更新的目标更加多元化,涉及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提升资产价值的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开放包容、文化传承复兴的社会和谐目标,绿色智慧的生产生活环境、文明多元的人文生态环境、健康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环境目标。

参考文献

[1]秦红岭.存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的价值逻辑与整体推进路径[J].城乡建设,2021(07):10-13.

[2]张俊.城市更新中的社区参与与协同治理[J].上海城市管理,2021,30(02):43-51.

[3]胡茜.城市更新的理论与实践:基于国内相关文献的述评[J].工程经济,2021,31(03):77-80.10.19298/j.cnki.1672-2442.202103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