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控制中的成本控制策略与技术路径
黄陈澄
身份证 420106198303191210
一、引言
在工程建设领域,成本控制对项目的成功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建筑市场竞争加剧,如何在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前提下,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成为行业焦点。本文深入剖析工程造价各阶段的成本控制策略与技术路径,助力工程建设单位提升成本管控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投资决策阶段成本控制
2.1 科学编制投资估算
投资决策阶段是成本控制的源头。需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运用专业估算指标,全面考量工程规模、技术难度、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精准编制投资估算。例如,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要详细分析建筑结构、内部装修、设备配置等方面的成本,为后续造价控制奠定坚实基础。
2.2 多方案比选优化建设方案
通过对项目规模、选址、技术路线等多方案比选,权衡各方案的成本与效益。如在交通枢纽建设项目中,对比不同选址方案在土地获取成本、周边配套建设成本以及运营维护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选择综合成本最低且能满足功能需求的方案,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后期成本大幅增加。
2.3 合理确定项目规模
综合市场需求、资源供给等因素,合理确定项目规模。规模过小会造成资源浪费,无法实现规模效益;规模过大则超出市场承载能力,增加建设与运营成本。以住宅小区建设为例,需结合当地人口增长趋势、购房需求等,确定合适的建筑面积与户型配比,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
三、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3.1 推行限额设计
按照批准的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依据初步设计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将造价限额分解到各专业,如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等,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严格遵循限额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对突破限额的设计变更,需重新进行审批,确保设计阶段成本可控。
3.2 设计方案优化
组织设计招标或方案竞选活动,吸引多家设计单位参与,从众多设计方案中筛选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方案。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在保证项目功能的前提下,优化设计方案。例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通过合理选择结构形式与建筑材料,既能满足建筑安全与使用要求,又可降低工程造价。
3.3 设计全程造价跟踪
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同步编制概预算,造价人员实时介入,对设计方案的成本进行分析与反馈。如发现设计方案存在成本过高问题,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提出优化建议,实现设计与造价的协同推进,避免设计完成后因成本问题进行大规模修改,造成资源浪费。
四、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4.1 材料与设备成本控制
在施工阶段,材料与设备成本通常占工程总成本的 60% 以上,因此这一环节的控制尤为关键。建立材料价格认证机制时,可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实时监测建材市场价格波动,与多家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批量采购获得额外折扣,例如某高层建筑项目通过与钢材供应商签订年度框架协议,使每吨钢材采购成本降低 5‰ 。对于装饰装修等对材料质量要求较高的环节,可采用 “ 样品封样 + 进场复检” 双重管控模式,像某酒店项目对石材进行放射性检测和强度试验,杜绝了 3 批次不合格材料入场,避免了后期返工造成的 15 万元损失。设备管理方面,引入 BIM 技术模拟施工进度,精准规划塔吊、施工电梯等大型设备的进场时间和使用频次。
4.2 严格变更与签证管理
施工阶段的变更与签证若管理不当,极易造成成本失控,因此需构建全流程管控体系。在变更发起环节,要求施工单位提交详细的变更申请报告,说明变更原因、涉及的工程量变化及对工期的影响,如某桥梁项目中,施工单位提出将原设计的混凝土护栏改为钢结构护栏,建设单位组织设计、监理等多方召开专题论证会,通过计算两种方案的材料成本、安装费用及后期维护成本,发现钢结构方案虽初期成本增加 12 万元,但使用寿命延长 15 年,综合效益更优,最终批准变更并同步调整造价。对于重大变更,如涉及结构安全或投资增减超过总造价 5% 的变更,需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批,某商业大厦项目因地质条件变化需变更基础形式,通过重新履行审批程序,确保变更方案的合规性。签证管理方面,实行 “ 即时签证 + 影像佐证” 制度,隐蔽工程覆盖前必须由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现场代表共同验收并签署签证单,同时拍摄带有时间水印的照片和视频存档,某地铁项目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对遇到的特殊地质情况及时签证并留存影像资料,结算时顺利解决了争议,避免了约 30 万元的成本纠纷,此外建立变更与签证台账,每周进行汇总分析,对变更频率较高的分项工程进行原因排查,从源头减少不必要的变更。
4.3 施工方案经济性审查
施工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成本,因此需从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两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在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时,重点对比不同施工工艺的成本差异,如在深基坑施工中,某项目分别对土钉墙支护和排桩支护方案进行测算,土钉墙方案材料费较低但需要较多人工,排桩方案设备投入大但施工速度快,结合项目周边环境和工期要求,最终选择排桩支护方案,虽增加初期投入 8 万元,但提前 5 天完成基坑开挖,节省了工期延误可能产生的违约金 10 万元。对于脚手架搭设、混凝土浇筑等常规工序,收集近 3 年同类项目的施工数据,建立成本数据库,为方案比选提供参考,如某住宅项目通过对比落地式脚手架和悬挑式脚手架的搭设成本、拆除费用及周转材料损耗率,选择悬挑式脚手架节省成本约 6 万元。
五、结论
工程造价控制中的成本控制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投资决策、设计、施工等阶段的成本控制策略与技术路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通过在投资决策阶段科学估算、合理规划,设计阶段技术经济融合、优化设计,施工阶段精细管理、严格控制变更等措施,以及各阶段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工程建设各参与方应重视成本控制,将各项成本控制策略与技术路径切实落实到工程实践中,实现工程建设的高质量、低成本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娜.工程造价管理中成本控制的关键要素与策略[J].中国商界,2025,(13):122-123.
[2] 赵宗勉. 工程造价与成本控制一体化管理研究[J]. 价值工程,2025,44(19):69-71.
[3]郑丽楠.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策略研究[J].现代工程科技,2025,4(12):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