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司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注意要点及防范措施

作者

苗剑勇

陕西宇航科技工业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25

引言

在企业合同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存在,如公司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合同条款的不明确、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的疏忽大意等,企业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法律风险。这些风险一旦转化为实际的法律纠纷,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可能损害企业的声誉,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公司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的注意要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对于企业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公司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的注意要点

1.1 合同签订阶段的法律风险

① 合同主体资格风险,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具备签订合同的法律资格,导致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例如,当事人未满法定年龄或精神状态不正常,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签订合同,超出其经营范围的合同部分无效。 ② 合同内容风险,表现为合同条款存在缺陷、矛盾或不明确,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产生纠纷。例如,合同条款不完整,遗漏重要条款;合同条款表述不清,产生歧义;合同条款相互矛盾,无法同时履行。③ 双方责任划分不清,导致合同履行不流畅,以及付款方式及结算周期含糊不清,导致合同履行期间付款结算不够及时,造成合同履行受阻,供货周期延时等。 ④ 合同授权管理风险,企业对员工授权不明或对授权委托事项管理不当时,可能因员工的无权代理、表见代理等行为而承担民事责任。

1.2 合同履行阶段的法律风险

① 合同履行期限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因超过法定规定的期限而丧失合同法规定的一些法定权利的行使权。例如,未在检验期限内检验标的物,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符合约定。 ② 合同变更、转让风险是合同双方未经协商一致擅自变更或转让合同,导致合同无效或产生纠纷。例如,仅凭单方变更通知即改变付款对象,可能引发纠纷。 ③ 证据保存风险,若企业未妥善保管合同原件及履行过程中的书面记录,导致在发生纠纷时无法提供有效证据,如,合同原件丢失,导致索赔被动。

2 公司合同管理中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路径

2.1 合规治理体系创新

在公司合同管理中,传统的合规治理体系往往侧重于对法律法规的被动遵循,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而创新后的合规治理体系应具备全面性、动态性和智能性。全面性实施中,企业需要组建由专业法律人员、业务骨干构成的专项小组,对与公司合同管理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展开地毯式梳理,不仅要涵盖国家层面的基本法律,如《民法典》中合同编的规定,还要深入研究行业特定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等。同时,针对不同业务板块,如一般类型合同、重大合同类型等合同等,分别制定详细的合同审批流程,明确各环节的审批职责及审批权限[1]。动态性实施中,企业应安排专人负责跟踪法律法规的动态变化,通过订阅权威的法律信息数据库、关注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和行业协会的通知等方式,及时获取法律法规的修订、废止和新出台的信息。通过建立法规变更台账,详细记录变更内容、生效时间以及对公司合同管理的影响,确保公司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并适应法律环境的变化。智能性实施中,企业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智能合规审查软件,此类软件应具备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法律知识库,能够自动对合同文本进行扫描和分析,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合规风险点,如条款缺失、表述模糊、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等,并给出详细的风险提示和修改建议。通过智能审查工具,提高合同审查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疏忽导致的合规风险。

2.2 强化合同履行管理

在公司合同管理中,强化合同履行管理是降低法律风险、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关键环节。公司应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合同履行监督体系,明确各部门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具体职责与权限,确保合同条款得以严格、准确执行。一方面,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对于重大合同项目,安排专人负责跟踪合同履行进度,定期与合同相对方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对方履约情况。例如,在工程建设合同履行过程中,定期到施工现场检查工程进度、质量,查看施工人员、设备是否按照合同要求到位;在采购合同履行中,关注货物生产、运输等环节,确保货物按时、按质、按量交付。同时,要求合同相对方定期提交履约报告,详细说明合同履行进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加强履约过程中的风险预警。设定关键风险指标,如合同履行期限、质量标准、付款条件等,当实际履行情况与合同约定出现偏差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2]。例如,当合同相对方逾期交付货物达到一定期限,或交付货物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的检验标准时,立即启动风险应对程序。相关责任部门应及时与对方协商,要求其限期整改或采取补救措施;若协商无果,则按照合同约定追究其违约责任,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企业权益。

2.3 规范合同变更与解除程序

合同变更与解除是公司合同管理中的常见情形,若程序不规范,极易引发法律风险。因此,公司必须建立科学、严谨的合同变更与解除程序,确保每一项变更或解除行为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合同变更方面,首先,明确变更条件。在合同中详细约定可变更合同的具体情形,如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政策法规调整使合同内容需要修改、双方协商一致同意变更等。对于重大合同变更,应设置更为严格的条件,如需经过企业内部决策机构审议通过等。其次,规范变更流程。当出现合同变更需求时,由提出变更的一方提交书面变更申请,说明变更的原因、内容及对合同履行的影响,相关部门对变更申请进行审核,评估变更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审核通过后,双方应就变更事项进行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书面变更协议。变更协议应明确变更的具体条款、生效时间等内容,并作为原合同的附件,与原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其三,在合同解除方面,严格界定解除条件。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双方可以解除合同的具体情形,如对方严重违约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一方破产或被吊销营业执照等。同时,区分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的不同情形,确保在符合解除条件时能够依法依规行使解除权。在解除程序上,当一方决定解除合同时,应提前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明确说明解除合同的理由、依据及解除时间,通知应按照合同约定的送达方式进行,确保对方能够及时收到。在解除合同后,双方应及时进行结算和清理,妥善处理后续事宜,如资产返还、债务清偿、已履行部分的结算等,对于因解除合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应按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进行赔偿[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同管理是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环节,涉及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企业必须重视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通过合规治理体系创新、强化合同履行管理、规范合同变更与解除程序等措施,企业可以有效降低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琳.公司合同管理中法律风险注意要点及防范措施[J].法制博览,2022,(33):87-89.

[2]郭树林.企业合同管理与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2(12):45-48.

[3]多英璘.企业合同管理的法律风险识别与防范[J].现代商业,2023(5):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