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葡萄产业全产业链增值路径及标准化生产模式构建
华夏
新疆阿克苏市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一、引言
新疆凭借独特的自然条件,如充足的光照、较大的昼夜温差以及肥沃的土地,成为中国重要的葡萄产区之。然而,目前新疆葡萄产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在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探索全产业链增值路径并构建标准化生产模式对于新疆葡萄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新疆葡萄产业现状分析
(一)种植环节
新疆葡萄种植面积广泛,但品种相对集中,主要以鲜食葡萄为主,酿酒葡萄和其他特色品种占比较小。在种植过程中,部分果农缺乏科学的管理知识和技术,导致单产水平参差不齐,果实品质不稳定。同时,过度依赖传统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增加了生产成本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二)加工环节
相较于发达国家,新疆葡萄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加工工艺落后,只能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如生产葡萄干、果汁等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意识,市场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消费者对新疆葡萄加工产品的信任度和购买意愿。
(三)销售环节
销售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传统的批发市场和零售商进行销售,电商平台等新兴渠道的应用尚不充分。在市场营销方面,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品牌知名度不高,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此外,物流体系不完善,冷链运输能力不足,导致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较大,进一步降低了利润空间。
三、新疆葡萄产业全产业链增值路径(一)优化品种结构,发展多元化种植
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引进和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丰富葡萄品种类型。除了常见的鲜食和酿酒品种外,可适当增加制干、制汁、腌渍等专用品种的比例,满足不同加工领域的需求。例如,推广一些适合制作高档葡萄酒的赤霞珠、梅鹿辄等品种,以及用于生产特色果脯的无核白、红地球等品种,提高原料的品质和供应稳定性,为后续加工环节提供更多选择,从而实现从种植源头开始的价值提升。
(二)强化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条
加大对葡萄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除传统的葡萄酒、葡萄干外,还可以向葡萄籽油、葡萄多酚提取物、葡萄籽软胶囊等功能性食品领域拓展;利用葡萄皮渣生产饲料添加剂、生物有机肥等副产品,实现资源的全利用。通过精深加工,不仅能够大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还能降低对鲜食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例如,某知名葡萄酒企业在生产高端葡萄酒的同时,利用剩余的葡萄皮渣提取花青素,制成美容保健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拓展多元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
积极开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线上方面,借助电商平台的优势,开展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活动,扩大销售范围,提高品牌曝光度;线下则加强与超市、专卖店、酒店等终端的合作,举办品鉴会、促销活动等,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和忠诚度。注重品牌形象塑造,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葡萄品牌故事,如结合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元素进行品牌包装设计,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地方文化底蕴,增强品牌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三产融合
依托葡萄园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景点,推出采摘体验、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游客在参与过程中可以亲身了解葡萄的种植过程、品尝新鲜的葡萄及加工制品,增加对产品的认同感和购买欲望。这种“农业 + 旅游业”的模式不仅能够直接带动农产品的销售,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也有助于传播新疆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魅力,进一步提升新疆葡萄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新疆葡萄标准化生产模式构建(一)制定严格的产地环境标准
对葡萄种植区域的土壤、水质、空气等环境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和评估,划定适宜种植区和禁止种植区。确保产地周围无工业污染源,土壤肥沃且富含矿物质,灌溉用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为生产绿色、有机葡萄奠定基础。例如,在一些生态脆弱地区限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物理防虫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证葡萄的品质安全。
(二)规范生产过程管理
建立从苗木繁育、定植到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标准化操作规程。统一使用优良脱毒苗木,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浇水,采用精准化的修剪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记录详细的生产档案,包括投入品的使用情况、作业时间、责任人等信息,实现全程可追溯。这样既能保证每一串葡萄都能按照既定的标准生长,又能在出现问题时迅速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
(三)完善质量检测体系
建立健全县级、市级、省级多层次的质量检测网络,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定期对葡萄及其加工产品进行抽检,重点检测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等安全性项目以及糖分、酸度、色泽等品质指标。只有经检测合格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流通,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倒逼生产企业和农户提高质量意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四)加强技术培训与服务指导
组织开展针对果农、合作社成员和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活动,邀请专家教授讲解最新的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和管理经验。建立技术服务站或示范基地,现场示范指导标准化生产的实际操作流程,及时解决生产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为标准化生产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五、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新疆葡萄产业要想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标准化生产之路,优化品种结构,强化深加工能力,拓展多元销售渠道,并注重品牌建设和三产融合发展。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研发、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的投入;行业协会要加强自律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企业和农户作为实施主体,要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主动参与到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升级中来。未来,随着消费升级趋势的不断加快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新疆葡萄产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持续努力,有望将新疆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优质葡萄供应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华, 王西锐. 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8(3): 5-12.
[2] 张莉, 李明.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疆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以葡萄为例[J]. 商业经济研究2019, (15): 167-169.
[3] 王磊, 赵敏. 农业产业化视角下新疆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策略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20, (8):210-212+215.
[4] 杨晓燕, 陈伟. 绿色食品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果树, 2021, (5): 89-93.
[5] 刘洋, 孙静. 互联网 + 背景下新疆葡萄营销模式创新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2, 33(11): 135-137.